28/6/2013
不知算是往事還是近事,二零零九年香港曾有教育產業化的提出。那時還是曾蔭權治下的香港,年度《施政報告》曾建議「發展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以吸引及保留非本地學生。」不論你把教育當作一盤生意,還是有意增加大學學位,教育產業化——因應香港學位長期不足的現實——不能算是壞事。但現在,政府把預留供發展私立大學的皇后山地皮,在「盲搶地」情況下,將會改作(不知是全部還是部份)住宅用途。這是上屆政府預留六幅土地中最大幅,原本希望建校招徠國際一流大學進駐。
住宅土地還是教育土地重要?在現任政府民意支持度低迷,亟欲增加土地供應、平抑樓價以爭取支持來說,當然是住宅土地重要了。但這卻非常短視。
香港大學學位不足,說了很多年。過去經濟條件不容許下,短缺就由它短缺了。但現在社會較從前富裕,加上家庭生育少,家長對子女教育有極高期望,看看不少國際學校儘管收費昂貴,也有不少人排隊入讀,當中不乏要節衣縮食的中產家庭。升讀大學似乎是必須的了,香港學位不足,便到外國升學。外國大學看準「商機」,不少移磡就船,在香港設立接駁學位,收取外國相同的學費。如果計算香港學生「進貢」給外國大學的金額,情況和晚清時代人們購買鴉片而使白銀外流比較,不遑多讓。一個有遠見政府,在這等現實下,政策方向不應是很清晰嗎?
教育是對社會未來的投資,而且相對學生數目,大學學位長期供不應求。留得住一大批香港學生,即是留住香港一大批外匯。近年國內經濟富裕,希冀來香港升讀大學的人眾多,心態和香港學生相一致。教育產業化,可說是一門會生金蛋的生意。人們不應把銅臭鍍滿學問,但製造人才和製造商機有某些時候是可以有共通的連繫的。
地產嗎?香港經濟政策,一直偏幫地產商,造就地產事業興旺,幾個大地產商富可敵國。樓宇落成,是直接被用家購入,舒緩市場需求,還是落入炒家手中,屯積居奇,不妨深入認知。香港土地從來不缺,新界大嶼山可供利用的土地不乏,加上市區應該重建的區域也多,要有長遠規劃,不應以造就短期供應充足假象以求增長政府民望,而置長遠教育需求於不顧。
早一天,英國著名學府倫敦政經學院(LSE)在香港招收下一年度的基礎班課程,學費16,500英鎊,折合即日匯價是港幣19萬7千元,付得起的家庭不少。修業期滿的學生可直接升讀大學。他們的入學要求只是文憑試四個必修科達到4433,較香港的大學入學資格還低。此類大學基礎班非常普遍,LSE是名校,才引起較大關注,也側面證明香港學生「有市有價」,問題就是沒有足夠學額供應。
皇后山地皮可吸引外國著名大學在香港設分校,是教育產業化的一個好嘗試。變成地產,多一個甚麼「低密度屋苑」,只對地產商提供一個盈利機會,對長遠香港教育發展有甚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