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2013
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推行近十年,由家長及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組成的TSA關注組,日前公布家長調查,批評TSA扭曲正常教學,要求全面撤銷TSA制度。
覺得奇怪嗎?一項教育制度的漏弊及改善建議,不是由教育的施行者(教育局、學校、教師)提出撤銷,而由家長提出,不也令界別中人覺得「醜死」?
教育局當然有他們的解釋:推行TSA,是想解決過去學能測驗過份操練的流弊,引入客觀的指標以監察學校的教學水平及成效。TSA強調不涉及派位,數據只供學校自我評估。
但教育的實踐又不是這樣。據調查,學校為小三及小六生進行TSA補課時數,平均逾一百小時。有名校為使學生「學得更好,不讓一人落後」,要求小三及小六生提前返學「晨操」。
為迎合考核的需要,TSA的操練內容也愈見艱深,有些變成考核高層次思維與分析力。不斷的練習和考核,令學童失去學習興趣,幾乎是聞試色變,不是這樣,又怎會引發家長關注?
據說,學校方面是有「苦衷」的:即使視學、外評等不審視TSA的表現,但辦學團體也會利用它來評估學校表現,校董會也會以此向學校「問責」。
總之,一個甚麼「指標」,正是各取所需,一人一腳,受害的最終是學生。
有沒有可以取代的?有人說有,有人說很困難。其實怎會沒法取代?只不過拿來取代的,不管「原意」多麼美好,最終又會給賦予另一重意義,最終又會走上壓迫、操練、虐待的老路,轉個圈又走回事情的起點。
只要教育局隨便拋出個甚麼考核計劃、只要學校還有名校差校的區分、只要政府繼續慳吝用於提升真教學效益的教育撥款、只要校董會還要用一些容易看得明的數字來向學校問責、只要老師在學校中還需要表現勤奮以期升職加薪(現在再加一項:合約轉常額),就有某種形式的考試存在。結果?就正如一個評論者指出:「只要有指標作用,扭曲必然出現」。扭曲了的制度,人人得益,除了學生。從長久的實踐來看,香港教育抽掉了考試基因,不知還會剩下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