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2011
事物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而一般是隨歷史因素而轉移。教育事務是多種社會事務中很重要的一環,不審視其發展的歷史因素,對本質的判斷往往有其偏差。
教育事業牽涉不同的利益團體,即使沒有實際利益涉及,但評價者往往亦以其本身立場的利益來觀察事物。由於利益群體不同,其利益的判斷有異,相互的著眼點、植根點有偏差,紛爭因而出現。但過量的紛爭,終究對事物發展不利。由是,從歷史發展過程看事物的真象,不單有助判疑,抑且有利發展。
新高中制今年第一屆舉行中學文憑試,質疑的聲音屢有出現。例如大學聯招條件不清晰、課程過份艱深、選修科未必配合大學選科、通識過於空泛飄渺、文憑試認受性過低等。這些質疑當然一定會有,尤其在新舊交替或憑空創新的時候。但歷史的真相是:新高中制代表中學六年制、大學四年制,這是世界學制的主潮流,代表大學增加一年,中學增加一年,這對知識的傳遞一定有幫助。
過去香港只有一間三年制的香港大學,一間四年制的香港中文大學,七十年代後期兩所大學統一為三年制大學,這牽涉英式學制的配合和財政開支的緊扣,大學生的量和質都有一定的局限。新高中制無疑對知識的解放有一定的幫助。政府掌握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六年前推行三三四學制,招納了一批將應考首屆中學文憑試的學生,課程也有一定程度的調適。箇中紕漏在所難免,只能透過實踐加以改良。有人質疑普及教育影響「精英」的培訓,或過份詆訿新制度的認受性,顯然沒有掌握時代脈搏。
學校行政逐漸透明和問責,也有一定的時代發展脈絡。1991年港英政府提出《學校管理新措施》,增加校政的民主成份和問責精神。2004年通過《校本條例》,也沿這個方向把校政民主化定為法律。有個別反對團體抵制《校本條例》,並多次訴訟和上訴,最後終審判決申訴者敗訴。校政民主化其實只是一個緩進的過程,由構思到落實推行也經歷了二十年,再阻撓其起步,是甘願使資助學校運作維持過去的極權和黑箱,不利時代發展。
香港教育界呼籲推行全面母語教學,呼喊之聲已不是近一二十年以來的新鮮事物。翻查香港最主要的教育專業團體「教協」的歷史記錄,在爭取母語教學運動上已著先鞭,只是近年因社會質疑之聲出現才沒有高調爭取。從教育政策的層次,落實母語教學也有一定歷史軌跡。香港主權回歸,教學語言改回用母語,是適應時代發展和道理邏輯,不應理解成甚麼「政治任務」。但近年不少家長把英文水平下降歸咎於母語教學,不知伴隨英文,中文水平也有下降趨勢,這是時代發展使然。由於敵不過輿論壓力,幾年前教育局推出「教學語言微調方案」,試圖平息社會紛爭。但政策推出以後,中英文學校標籤不止沒有淡化,相反更被深化。家長評價學校優劣,概以中英學校為分界。學校行政紊亂,學生學習利益繼續被剝削,這是政策游移不定兼未能掌握時代發展所使然。
不會有人認同時代要亂,愈亂愈好的思維邏輯。但看看教育評論者(不止執筆為文,也包括悠悠眾口)的爭議,不能不覺得香港教育是陷入一個亂局之中。亂而不影響學習效益,就由他亂吧。但現在的亂,卻直接影響學校運作和教學效能,哪不應更需要從歷史發展過程去判斷事物的硬道理嗎?
評論教育要有點兒歷史觀 22/11/2011 事物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而一般是隨歷史因素而轉移。教育事務是多種社會事務中很重要的一環,不審視其發展的歷史因素,對本質的判斷往往有其偏差。 教育事業牽涉不同的利益團體,即使沒有實際利益涉及,但評價者往往亦以其本身立場的利益來觀察事物。由於利益群體不同,其利益的判斷有異,相互的著眼點、植根點有偏差,紛爭因而出現。但過量的紛爭,終究對事物發展不利。由是,從歷史發展過程看事物的真象,不單有助判疑,抑且有利發展。 新高中制今年第一屆舉行中學文憑試,質疑的聲音屢有出現。例如大學聯招條件不清晰、課程過份艱深、選修科未必配合大學選科、通識過於空泛飄渺、文憑試認受性過低等。這些質疑當然一定會有,尤其在新舊交替或憑空創新的時候。但歷史的真相是:新高中制代表中學六年制、大學四年制,這是世界學制的主潮流,代表大學增加一年,中學增加一年,這對知識的傳遞一定有幫助。 過去香港只有一間三年制的香港大學,一間四年制的香港中文大學,七十年代後期兩所大學統一為三年制大學,這牽涉英式學制的配合和財政開支的緊扣,大學生的量和質都有一定的局限。新高中制無疑對知識的解放有一定的幫助。政府掌握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六年前推行三三四學制,招納了一批將應考首屆中學文憑試的學生,課程也有一定程度的調適。箇中紕漏在所難免,只能透過實踐加以改良。有人質疑普及教育影響「精英」的培訓,或過份詆訿新制度的認受性,顯然沒有掌握時代脈搏。 學校行政逐漸透明和問責,也有一定的時代發展脈絡。1991年港英政府提出《學校管理新措施》,增加校政的民主成份和問責精神。2004年通過《校本條例》,也沿這個方向把校政民主化定為法律。有個別反對團體抵制《校本條例》,並多次訴訟和上訴,最後終審判決申訴者敗訴。校政民主化其實只是一個緩進的過程,由構思到落實推行也經歷了二十年,再阻撓其起步,是甘願使資助學校運作維持過去的極權和黑箱,不利時代發展。 香港教育界呼籲推行全面母語教學,呼喊之聲已不是近一二十年以來的新鮮事物。翻查香港最主要的教育專業團體「教協」的歷史記錄,在爭取母語教學運動上已著先鞭,只是近年因社會質疑之聲出現才沒有高調爭取。從教育政策的層次,落實母語教學也有一定歷史軌跡。香港主權回歸,教學語言改回用母語,是適應時代發展和道理邏輯,不應理解成甚麼「政治任務」。但近年不少家長把英文水平下降歸咎於母語教學,不知伴隨英文,中文水平也有下降趨勢,這是時代發展使然。由於敵不過輿論壓力,幾年前教育局推出「教學語言微調方案」,試圖平息社會紛爭。但政策推出以後,中英文學校標籤不止沒有淡化,相反更被深化。家長評價學校優劣,概以中英學校為分界。學校行政紊亂,學生學習利益繼續被剝削,這是政策游移不定兼未能掌握時代發展所使然。 不會有人認同時代要亂,愈亂愈好的思維邏輯。但看看教育評論者(不止執筆為文,也包括悠悠眾口)的爭議,不能不覺得香港教育是陷入一個亂局之中。亂而不影響學習效益,就由他亂吧。但現在的亂,卻直接影響學校運作和教學效能,哪不應更需要從歷史發展過程去判斷事物的硬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