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面鏡子太沉重

9/1/2006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人崔琦在去年底獲邀來港為港大的理論和計算物理中心擔任榮譽總監,成為各大中文報章的報道對象。這位和香港教育有些淵源的知名學者,對香港人來說是魅力非凡了。

崔琦教授畢業香港培正中學,及後負笈美國,研究有成出人頭地,得諾貝爾獎更揚名立萬。當然,我不會無聊地以他在中文中學肄業而「佐證」母語教學的優越,但我心底下確信崔教授當年做了一個正確而意義重大的決定—離開香港、赴美升學、從事研究,最終為華人添多一名諾貝爾獎得獎者,也無端令香港也能「掠」其分毫之「美」了。

不管如何,崔教授一些論及自身發展經驗、對教育看法的言談,恰恰就像鏡子般照到香港教育的負面和醜態,足以成為警世恆言了。

重視搵錢,只會學乖

「香港學生太重視『揾錢』的觀念,一窩蜂地選擇商業、資訊科技等科目,忽略了人追求知識的基本需要」,崔琦教授說。然而,不少人說香港是一個經濟城市,因而教育制度也做著適當的「配合」。隨著教育經費的緊絀,大學開科也不能不考慮市場的需求。早前香港大學文學院把十門學科併揍為五,顯然是為節省資源而「汰弱留強」。三三學制中高中選修科只餘二三之數,難怪調查顯示有意開藝術音樂科的只有十餘百分點。「香港學生重視『揾錢』」,既是因又是果了。

「香港學生個個都只會學乖,不敢提出新思維」,崔琦教授說。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只重筆記的背誦、學習資料的活剝生吞。新近一項調查發覺學業壓力令小學生最感不快,有些學生考試,全家要「陪讀」。近年學校盛行專題習作,但只能是東施效顰,著重資料剪輯整理,鮮能實地考察,啟發思維。學校仍保留相當數量考試,令學習負擔百上加斤。政府以教育經費不足為由,拒絕實行小班教學。堆滿40人的一班,學生自然「只會學乖」了。

人生何價?

「人生價值不在於做過大事,最重要是做過一些對自己、對社會和身邊的人有好處的事」,崔琦教授說。然而,香港教育並不尊重個人價值,學生長期迷失在呆板的教學模式中。補習、補課大行其道,有些學校更身體力行,減少假期、增加課時。學校忽視道德、美感教育,學生語言行為粗鄙低俗。

「人生價值不在於別人如何看你,而在於如何去自我評價」,崔琦教授說。但香港社會,名校有價。家長可以慳囊不吝,在校網好區置業賃居,「長期部署」。為求好學位,家長排隊達旦有之,幼童操演面試技倆有之。公開試放榜日,總飽含(成者的)笑聲和(敗者的)淚影。社會宣揚十優狀元,甚至連英國公考GCE也出口轉內銷,競誇摘A數目,真正做到「爾之視我猶我之視人」了。

崔琦教授確是非凡人物,縱使學術上卓有隆譽,可是他卻認為自己只「是大地邊緣的居民,與人無衝突」。他生活儉樸,與世無爭,連珍貴的諾貝爾獎章也可以無私地送給培正中學。崔琦教授的嘉言懿行,只能反襯香港的教育確還需要一個移風易俗的過程—這面鏡子確是太沉重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