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增甚麼值?

26/10/2005

教統局日前向學校公佈2005年全港中學增值資料。增值的有直資學校、英文中學、中文中學,學校類別不一而足。「增值」也者,把中學的中五畢業生成績和其中一入學時的成績比較,計算個別中學的教育增值指標。從這個計算方式來看,「增」的是單指學業成績的「值」,不涉其餘,是可以肯定的了。

名列增值榜前列學校,喜孜孜夸談其佳績。不妨看看他們的「絕橋」。甲校:學生每日留校自修至晚上七時,由當值老師指導,周六則須回校補課。為鼓勵同學留校,特別把學校的上層籃球場改建,加設桌椅,以便温習。乙校:特別為學生開設「夜習班」,開放禮堂至晚上七時半,由老師輪流當值指導。丙校:採「將勤補拙」策略,把中四至中七的上課日延長至五日半,所有高中學生於周六早上須回校上課,否則以缺席論。

填鴨式教育就是「殺著」

這無疑都是「殺著」了。原來他們是這樣「教育」學生的。有哪麼的一天,學校發覺增值數據還不滿意,是不是要把學習時間由五天半增至六天、七天;把暑假的個半月,縮減為個半星期;把學校的籃球場、活動室、休憩空間,一律改建為放滿桌椅的教室,讓師生一同挑燈夜讀,去完成增值創舉?

有意義嗎?學校變成了考試機器的練習場,學生成了工廠的加班製成品,學校生活就是無了期的、重疊疊的課程內容的灌輸和檢測的生產線。

其實,近年的教育改革,已關注到過往填鴨式教育帶來的害處。比如升中派位由五組改為三組,是減低學校質素優劣的標籤效應。不久將來實施的三三學制,讓絕大部份學生完成六年中學教育,學科的設計也儘量按學生能力分類,加入通識科目培養學生思考能力。至於不少原有科目的課程,也酌量減去繁複的程度,而且加入校內評核,避免一試定生死。汲取「毅進課程」成功經驗,讓部份中四同學參加「小毅進」,越過會考難關……。諸如此類的改革,教育方式較多元化,可是卻未必敵得過社會的功利意識,與及成為了遺傳基因一部份的對考試成效的執著和瘋狂。

增值不應局限學業成績

從前,增值觀念是教育當局定為一種「政策」來推動的。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七號報告書以「優質學校教育」為題,第二章「教育目標和質素指標」便分明把教育的「目標」和質素的「指標」綜合起來了。《報告書》認為「應引用增值觀念來評估學校的表現」,但還能指出「產出指標(output indicators)是量度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在各個教育範疇的增值表現」。現在學校縮龍成寸,把增值的標準局限在計算學生的會考成績上。這樣的量度增值,自然建基於偏狹的量化觀念上,和教統會的量度標準相背馳,不用說和教育的大原則、大目標相背馳。

教統局表示,學業增值是衡量學生學業表現的其中一項表現評量,協助學校了解學生相對於其他學校學生的表現並進行自我評估,不鼓勵學校把資料用作宣傳之用。但在現實上,這些說法是不會產生作用的,我相信。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