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說法。不要以為說話提到「君子」,就是孔門的道理,這句話其實出自高陽的《胡雪巖全傳.平步青雲》上冊。
說法是有技巧的,很像想說:君子的本質對「財」並不拒絕,甚而會「愛」,大前提是「取之有道」。
但這似乎和孔子的說法很不相同。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孔子只是說「不以其道得之」的「富貴」,他不會留戀,但就沒有說「以其道得之」的「富貴」,他就會「愛」,會「擁抱」。
孔子其實是知道用正道求富是很難的,所以他假設「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世間當然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所以事實只有一途,就是「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說見《論語.述而》)。
愛財,即使不是天性,但也不是罪過。有些人愛,有些人不愛;有些人愛財「取之有道」,有些人愛財「取之非其道」,可說各從其類,自行負責。但不明的是,愛財為什麼要拿「君子」來「過橋」,以提高其認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