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計劃尾大「可」掉

1/11/2005

NET是native English-speaking teacher的簡稱。大約四五年前吧,教育當局引進一批外籍英語老師,分配在中小學任教,目的是讓學生多接觸外籍人士,以提升英語水平。原意是不錯的,但運作問題卻多。

最近,這類老師流失率增加,據報小學是46%,中學是53%。教育當局急於補救,方法當然離不開加獎金津貼。是不是「有錢使得鬼推磨」,很有懷疑。如果不是對症下藥,便有慷納稅人之慨之嫌了。

外籍老師流失正常 

外籍英語老師,在教師隊伍中是獨特的一群。他們以合約形式聘用,完成一份合約有約滿酬金。不能武斷每位這類老師都是為錢任職,但要離鄉別井,在有極大文化差異、人際關係較疏離的工作環境下扮演極不起眼角色,金錢無論如何是重要誘因。合約是短期的,「揾夠」就走,對學校能有甚麼歸屬感?當然離職也有其他因素。在香港這個人煙稠密的城市,生活步伐急促,樂於安逸的外國人未必能「頂得順」。香港空氣污染嚴重,近年更屢受疫症威脅,「君子不立危牆下」,也是有理由的推斷。當然最主要是較難融入工作環境:一大群黃皮膚黑眼睛中獨一無二的「紅鬚綠眼」,不便久留也是人之常情。

說了一大堆,無非想說明,錢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因素。認識一位兩年任滿離職回國的老師,問其理由,一連幾個「enough」(當然不是金錢),擲地有聲,可以猜透她的心境。

薪酬高,貢獻低

NET薪酬其實不低,薪金連房屋津貼,比本地一位初入職老師可以高出兩三倍,可工作量卻不能和常額老師同日而語。政府現計劃增加酬勞,每年多花4,200萬,若外籍老師數目按計劃增加到1,000名,總開支將年近七億,平均每月每人酬勞58,000元。一間學校有多少人可以拿58,000元的薪酬?在們的工作範圍中,上上英語課,和學生組織些會話訓練,香港絕大多數英語老師都能勝任。何況,教統局明確表示,2006年全港中小學均有足夠的英文基準達標的老師。如果將給予NET的酬勞改聘本地教師,立竿見影的效果是老師授課節數可減少,如果資源允許,在英語課小班教學,學生也能得到較多照顧。而最重要的,本地老師在原有學制卒業,明白學生在課程上的需要。不便明言的,責任心、投入度也更大。

由此看來,NET的流失,是調較不理想政策的契機,逐步多聘本地老師取代,這在教師職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尤其需要。現在是反其道而行,加人加錢,引起質疑是不能免了。

最近,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建議學校的教師會議採用英語進行,讓外籍英語老師有更大的投入感。建議有些「無厘頭」,五六十華人為遷就一洋人而要用大家都較不擅長的語言討論,是不是殖民地時代重臨了?這不是能不能的問題,是民族尊嚴的問題。教統局多番重申母語教學成效,為何鼓勵教師開會不用母語?NET不投入工作,應鼓勵他們多學中國話,多了解中國文化,多接觸本地老師,這是他們的責任,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們耗費不少教育資源。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