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視野要宏調

20/5/2008          

把副學士比喻做「房屋八萬五」,基本上是不公平的。因為房屋的八萬五,用人為措施破壞了供求關係,但副學士這一高等教育課程類別卻有實際的需求。

根據政府提供的數字顯示,香港每年共有一萬一千名學生入讀副學士課程。沒有副學士,這萬多人會那裏去?相信現存各種文憑或專業訓練課程無法全數吸納,副學士正好填補了這個升學的縫隙。

或許是「改壞名」,副學士給人一種假想:「副」完就可以「正」了,因而以為銜接大學是絶有機會的。正如前述萬多人中,按統計當中便有近六至七成學生表示有意繼續升學。升什麼?如無意外,當然是大學了。但副學士其實只是一種課程,和大學無必然關係。這種學習模式,參考美國社區學院的制度,修讀完相關課程,頒授Associated Degree。Associate 其實只是相關的意思,並無「副」名,因而沒「正」的遐想。完成Associated Degree是可以升大學的,成績優異的當然佔有先機。有論者謂美國社區學院學生入讀大學比例不高,其實並非單純由於大學學位不夠,只是社會制度不同,未必人人想讀大學。

學生有志升學值得慶幸 

如果一萬一千名副學士中有六至七成想繼續升學,其實無甚可非議之處,相反卻值得慶幸。知識型社會嘛,追求高學歷,就是追求知識的一種途徑。長期以來,香港的高等學歷供應其實遠不若需求,從各種形式的文憑課程、top-up degree(銜接學位課程)在香港大受歡迎可知。最近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的專業進修學院都表示有意進一步發展成私立大學。這些一貫運作良好、學生數目和各類(包括top-up degree)課程眾多的學院,其實最能掌握市場脈搏。成立私立大學,簡單地說,就是就地取「才」,把外國大學在港設立的銜接課程、遙距課程等一律由本港大學經辦,「肥水不流別人田」,也對擴充高等教育作出具體貢獻。

最近港府公佈第二階段專上教育報告,提出22項建議,改善副學士課程機制。當中最主要措施是資助副學士學生的助學貸款,同時讓副學士畢業生在修讀自資或銜接課程也取得資助。此外,政府亦鼓勵發展私立大學,讓副學士升大的樽頸得到改善。

改良升大樽頸

直到今日為止,副學士其實也不過是新鮮事物。草創初期,質素良莠不齊,畢業學生在就業市場缺乏足夠的認受性等,本是正常現象。但香港的高等教育是有需要擴充的,副學士的出現,令大學入學率由百分之三十增至百分之六十五。良莠不齊中的「莠」,隨著大學學位(主要是私營大學)的擴展,自然有一定的改善空間。新鮮事物要被接納,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就正如很多年前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一段很長時間畢業生都被視為「二奶仔」,沒能和歷史悠久的香港大學相比一樣。現在的是怎樣?社會人士是有目共睹的。

教育發展要有宏觀的視野。有人形容副學士是教育大災難、是後花園煉鋼;是泡沫,學習南韓以私立大學吸納副學士是要學生由一個泡沫走到另一個泡沫。冷嘲熱諷之餘,能否提出更具體、更有建設性的改良高等教育的建議?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