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環保

8/5/2007

最近,粵語文化傳播協會進行一系列舉措,針對某些人提倡的「正音」。舉措包括去信特區首長,要求正視「正音」問題、要求取消下年度會考中文口試。最針對性的是要求和城中被稱為「正音大師」的某君進行公開辯論,讓公眾看看道理站在何方。

粵語文化傳播協會把「正音」稱為「病毒音」,意下就是讀音的病毒若無限制地擴散,將對社會的文化發展不利。

誰可掌控讀音?

讀音是有其發展過程的,只要不是讀錯音,便不應刻意抹煞某字在流傳過程中被約定俗成的讀法。像城中某韋姓名人不滿自己「一世人」讀「偉」的姓氏,基於一些不怎麼說得通的理由,瞬間一律要轉讀成「圍」。類似的例子多出現在常用語彙上,煞有介事指出謬誤,是不是給人一些不管麻鷹管雞仔的感覺?億萬人千百年來的語言習慣,又豈能由些不怎麼權威的個人見解掌控過來?

字音病毒的消除,關乎語文環境的保護,又使人想到問題不單出在讀音,也同時出在字詞或字句的表達上。記得一兩年前,香港有一兩個樓盤,也許為了出奇制勝,起了一個「馬」字部首「尺」字音符的字。這個字怎樣讀?中文是沒法讀的,因為它是一個日文字。日文把漢字「睪」字偏旁一律簡化為「尺」,可知這字原先就是「驛」的意思。字寫出來要怎讀,大家都被「考起」,有的隨意讀「驛」或讀「澤」,有的甚至乾脆因地(車站上蓋)制宜讀為「站」。簡單一個音讀,引來多樣化的無中生有,真的何苦來由?

舶來品也要用正貨

我又想起時下流行的「排除……可能性」的句式。新聞報道、名人採訪、人際交談,都喜襲用,以表時髦。這麼一個歐化句式,直譯英語的「exclude ……the possibility」,在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前提下移用,本無所謂。最大問題是表達起來容易掛一漏一,最現成的例子是粵語文化傳播協會主席接受訪問,指責當局推行中學會考「粵語口試」欠統一標準,而且沒有實際需要,坦言已諮詢法律意見,報章報道就寫「不排除會控告教統局行政失當」。不是應該寫成「不排除會控告教統局行政失當的可能性」嗎?沒有了「可能性」,究竟要「排除」什麼?也許知道頗為蹩扭,也不合華文語言習慣,因而有了不合語法邏輯的簡化表達。其實舶來品都要堅持用正貨,否則用土產的「考慮(或可能)控告教統局行政失當」,言簡意賅,也很不錯。

現在是要講環境保護的時代了。公共場所禁煙法例已執行,「起樓」也重視環保,如有可能,要起一個環保露台,樓高也有規限,避免屏風效應。偏偏「起字」、「起句」便欠缺語文環保意識,溝通手段的日趨污染和香港空氣的日趨污染不相伯仲。

語文教師面對隨意翻陳出新的語言環境,有時是要注定束手無策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