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平等、利益

1/4/2008

教育事業的專業,必須建基於制度運作的平等和少於個人利益的爭奪兩個基礎之上。

但香港教育現象,很多地方都顯出不平等,一項新制度的頒行,意味著一種新的不平等徵兆的出現。比如說最近政府由小學開始推行小班教學,但個別學校卻又可因「受家長歡迎」而振振有辭維持某一程度的大班教學,招攬更多生員。政府自推行母語教學政策以來,屢經轉折。最初是希冀全港中學實行母語施教,但遇到阻力,准許114所維持英中。英中和中中造成顯著的標籤效應,兩類學校受歡迎程度是絶不均等的。

政策造就不平等

最近政府微調教學語言政策,容許某些學校班別和學科施行英語教學。學校因應需要靈活「走位」,以博家長青睞。不同學校有不同的語言組合,又誕生不同類型的不平等。以前英中仰賴受學生歡迎,直覺高人一等。英中招牌就好比一塊自留地,閒人莫得擅進。所以教學語言政策略為鬆動,有英中校長煞有介事申明只有全英教學才叫英中。大家同受政府資助,市場定位「含金量」卻是不同的。

記得年前政府為協助法團校董會「起動」,一些順應政策的給予三十五萬元資助。質疑法團校董會的學校唯有酸溜溜地高呼不平等。

不平等有一美麗的代言人,叫做良性競爭。政府成立了一個優質教學基金,顧名思義是要令教學「優質」,但優質卻不能隨便利益均沾。近年基金雖然「水浸」,但伸手拿錢卻不勉仍要草擬計劃,計劃愈做得出奇,或許愈易制勝。但計劃審批以至成效探討卻不是由機器操作,絶對平等,難度非低。

教育是利益事業

處身於一個不平等縫隙裏的教育人員,如何設身自處?學校要競逐成績,教學語言要崇英棄中,學校市場定位廣受注目,學校施政唯有法寶盡出。一位教師如果接受指令要不顧學生身心發展健全不斷補課,以催谷學業成績;要替學校設計活動和宣傳,去商場「擺檔」招徠學生;挖空心思、不顧效益去撰寫計劃以謀撥款;參與這樣那樣的行政工作,切合教育大趨勢,專業不知可以立足何處。

香港辦學運作又牽涉龐大的利益。前教育局常秘羅范椒芬在一篇訪問中直言教改失敗其中一個因素是「教改觸及既得利益」,庶幾是很到位的註腳。香港財政預算,每年撥到教育項目為數甚鉅,其中又以教師薪酬所佔比重最大。教師薪金,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不多是就低層教師言,不少是就高層教師言。理論上,工作是需要薪效掛鈎的,升職也要能者居之,但現實是否這樣,業界知之甚詳。過去教師升職,由於牽涉公帑,還要通過教育署一關。近年崇尚「校本」,校長概有絶對話事權。誰說專業能在職位利祿的羈絆下自由發揮?過去有報告指學校行政不當是教師壓力的主要來源,壓力又是對專業實踐的重要干擾。學校管理者如果把理念建設在鑽營不平等制度下的最大利益,在這情況下,談專業什麼的,不是自高身價,就是忘情現實了。

還好,教育就是專業,近年也很少提及了,就正如魯迅小說中孔乙己還欠酒家老闆十九個銀錢後來很少人再提及一樣。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