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07
原先寄望因推行中學三三制而需求較多教師,可舒緩縮班殺校的壓力,看來寄望是要落空了。
據云教育統籌局最快會在六月前公佈安頓因新高中學制推行而產生超額教師的「五年過渡期」政策。報章披露:「五年過渡期」附有「三不批」條件:一、學校如因人口下降導致收生不足,不批;二、學校因新高中課程調整,出現科目與教師不配對,不批;三、學校主動調整班級數目,減少收生人數,不批。
「三不批」條件苛刻
這個「三不批」的附帶條件不能說不苛刻。不妨從條件的相反方面看看:學校沒有因人口下降而出現收生不足問題,意味學校教師編制不用改變,根本就無須什麼超額教師的「五年過渡期」。學校因新高中課程調整而導致科目與教師不配對,亦很難會出現在收生足夠的學校之上。最近公佈的《高中課程及評估指引》,確立了新高中科目,除開四個必修科目之外,二十個選修科中,有七個是新增而較為實用性的,但傳統學術內涵較重的學科仍佔過半數。
收生足夠學校,意味學業成績較優良,學校和家長較重視學生能否升讀大學。修讀傳統科目對升學有較大保障,學校也樂於開辦。只有學業成績較遜、收生不足壓力較大的,才有需要在科目組合上花些心思,重新編配,使學科的實用性增加,有利就業,務求吸引不同程度和興趣學生修讀,提升收生把握。這類學校人手編配改動較大,換言之最需要「過渡期」。現在因這樣或那樣而不批,即是說學校老師將會有進有出,新科目設立要請老師,舊科目過剩要「炒」老師。新舊需要的不尋常交替,反映了部份教師就業的穩定性就無從保障了。
超額教師急劇增加
較為不幸的是,保障教師就業,似乎從來就不被作為一種「政策」來推行的。有局方人員向傳媒闡述:過往中學教師人手錯配,嚴格來說,今次過渡安排,只是因實施三三四而糾正過往的資源分配不當;部份教育界一直以為推行「三三四學制」後,就可解決所有老師的就業問題,是一個誤會;就連近年引進的自願離職補償計劃也被視作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其實,只要看看今年中一和小一學生數目的比較,前者是74,519人,後者是50,373人。如果不考慮不能預知的新移民的人口數目,六年後小一升中一,相比於現在的數目,將減少三成多,估計未來幾年超額教師人數可能由千多至數千不等,其中尤以接收絶大部份band 3學生的學校壓力最沉重。
應該說明一點,業界的穩定性和推行新學制是否成功有其相輔相成的作用。自「三三四學制」概念誕生以來,教育統籌局已撥出不少經費協助教師科目轉型或增值。「三不批」政策若制訂得較寬鬆,對教師專業的和諧穩定會有大幫助。看看教育界人士對政策的評價:「過橋抽板」、「出爾反爾」、「美麗誤會」、「人一走,茶便涼」等,就知政策和民情是「向」還是「背」的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