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11
到本文執筆之時,據云共有202間中學願意參與「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把新學年原本5班中一減為4班。這個數字比教育局原先估計的100間高出一倍,意味這個計劃比預期理想,樂觀估計未來兩年不會有學校被殺校。
202間願意減班,即有為數也不少的不減了。減和不減的學校,最粗略的指標是:英中傾向不減,中中傾向減,直資可以不減。當然細分還有不同情況:英中傾向不減,但所有官校(當中很大部份是英中)都會減。有幾區例如北區、西貢區、大埔區、葵青區及屯門區通過全區減班,因而這些區的英中都減。有個別中學有特殊情況,例如喇沙、協恩和小學直接聯繫,減班導致小六生不能全數升讀原校,因而不減。聖傑靈女子中學因去年已由六減五,因而不願今年再由五減四。但更多的是不用說明特別理由,既云「自願」,總之不減就不減了。
英中多不願減班,因學校受歡迎,因而沒有減班的誘因。中中願減班,因恐怕收生情況變壞,學校加大殺校危機,自願減班可暫緩被殺,還可吃盡政府資助。殺校危機深重的,因孫公過去一句「敬酒不飲就要殺校」,恐怕你不迫他減,他自己也意願減。由此看來,減班與否,純由學校定位決定,非關教育理想或社會責任了。
其中有兩間較引起社會注意的。英皇書院是官校,但卻一直表態不願減班。九龍華仁不減班,但卻用小班教學代替,即是中一收生也會減少。
造成這麼多的紛爭,純因教育局採取「自願優化」方法而引起。教育局可不可以強迫減班?可以的。教育局是官校的辦學團體,也是一般津校的資助者,理論上官津學校都要依循教育政策辦事。比如說政府通過微調教學語言政策,所有學校毋須爭論,都要實行。為什麼政府不提出「自願微調教學語言」政策呢?當中大概經過精密計算的。社會人士抗拒母語教學,微調教學語言政策沒有取締英語教學權利,不會直接觸怒家長。但強迫減班則會,因而政府選擇很「縮骨」做法,決定權在你學校手中,教育局只從旁監視。
一項政府政策,搞出這麼大的紛爭,分化了教育界,也做成了很大的不公平,顯然不是一項好政策。新學年就學人數減少5,000人,做成社會震盪。202間學校願意減班,效果立竿見影。如果硬性規定減班,效果當會更佳,說不定未來四至六年殺校危機也可紓緩了。政府不這樣做,顯然就是欺善怕惡,是教育局長忌憚「牙力不彰」的另一翻版。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吃虧的是願意減班的中中,因這類學校被界定為辦學質素較差,沒有議價能力。不吃虧的是不減班者,其中大多數是英中,不減班變成另類辦學效能的肯定。政府推出微調教學語言方案,目的是要模糊中中和英中的界線,現在的減班方案卻使原本模糊的又變得清晰起來。
社會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也不限止在教育界。為了使不公平得到較大的彌縫,我在此呼籲孫局長履行「敬酒唔飲就要殺校」的「承諾」(或恫嚇)。自然,有機會殺校的都乖乖自願減班了,應該沒有即時被殺的份兒了。如果「敬酒唔飲就要殺校」還有些微威力,那矛頭還是應針對不減班者。你維持五班,哪四班優質學生外的一班,便不應再拿甚麼便宜了。對這些英中來說,「敬酒唔飲就要殺校」不會出現,但「不減班就要接收一班差班」恐怕還有機會做到,否則如何對得起身先士卒、赤膽忠肝支持政府政策的人?這樣人為地干預派位,或許會稍微動搖派位政策,但可以使絕不公平的社會多加一點兒的公平,做與不做,就看教育局是扮演教育政策的執行者還是旁觀者的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