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要分清階級上流下流發展趨勢

4/9/2017

但凡一項教育政策的提出,或只是一些新的運作建議,「影響學生階級上流」往往會成為反對者的藉口。比如說,2010年政府實施中學自願縮班政策,引來官立名校英皇書院的反對。有該校校友指出,英皇是平民名校,肩負推動社會流動責任,其優質教育可以協助基層學子階級上流。

又例如2013年聖士提反女校欲轉直資,也引來校友反對,其中最主要的理據是:直資學校漸趨貴族化,違反普及教學原則。貴族化,無疑又會影響低下階層上流機會。

但「影響學生階級上流」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而且也隨時間發展有其不同的涵義。同一理據,用在四十年前尚可,放諸今天卻很乏說服力。

回看社會歷史,的確因階級向上流動,造就了很多成功的故事。但出現這情況必有一些先決條件,例如階級極化嚴重、社會教育不普及、經濟發展緩慢侷促、專業需求殷切等等。

獅子山故事很多了,都不外是窮苦人家,出了個天資聰穎的勤力仔,以其不屈不撓的意志,考入名校攻讀,最後出人頭地,獲取了社會地位,改善家人生活,諸如此類。這亦是「影響學生階級上流」往往被掣出而有效用的原因。

但試想想,粵語長片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了。五六十年前,香港還是經濟極端貧乏的社會。那時有所謂升中試,即是升中失手,家道不佳,晉身社會謀生是唯一出路。那時的英中已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學府。原因是:只要中學會考5科及格,中英文有cred(即credit),大有機會考入政府做文員,薪高糧準,可以養你一世。A- level畢業,可以投考的職位更多。大學?最初只有港大唯一學府。及後多了間中文大學,但大學生數目仍極少。那時的「大學生」,金漆招牌,加入政府或從事專業,大多即使名不成,但也必然利可就了。

況諸今天,這大概是人類出身的good old days了。現在還有沒有草根階層?當然有,但家境尚可的公屋人家也不在少數。而且隨著教育普及,民智已開,現在已很少生多過兩個孩子了。家長對子女呵護備至,而且有良好期望,絕對願意把金錢和精神「投資」在他們身上。所以如果不追求貴族名校,或索性讀國際學校,一間普普通通的英中,學生有來自富裕營商家庭,也有出自屋邨勞動家庭的,大都能相處融洽,互補短長。唯一可供比試的只是成績及課外活動,很少取笑對手家庭成份不佳。

在這情況下,階級上流的誘因容或有,但應不及過去日子這般顯著。現在投考大學的JUPAS已沒有面試一環(除極少的例外),可見人為因素已不生效。要階級上流,要靠個人實力,也要看社會需求,依附權貴或有力人士已非必然坦途。

所以子女求學,或家長要求,首先要認清想走甚麼路途。除非你已決定移民,而且一去不返,否則還是要有在本地謀生的最基本技倆。爭取大學學歷是重要的,但卻並非唯一。現在大學生泛濫,徒有大學學位已不是甚麼優勝條件。如要在本地謀生,DSE還是很重要的。現在4科主修要3322,及不上這個門檻已是很失敗了。如果連中文也不考,將來怎麼能勝過中英兼擅的對手?數學科也是很重要啊,所以不要一味抗拒操練。人家埋頭計數的時候,你卻拿著杯Cappuccino和同伴「吹水」,將來不同人的不同成就,應是很早可以預判了。

所以,適應職場需要,有一技之長還是很重要的。這一「技」,不一定是勞工技術,專業也是一門技倆啊。你是讀書材料,向上爭取高學歷是很自然的。但資質普通的卻鄙視技能,到頭來會自吃苦果。現在不少家長自少替子女儲蓄留學基金,讀不上本地大學便放洋,但也要看清放洋以後的人生道路想怎樣走。與其花一筆不少的金錢讀個不怎麼應對市場需求的海外學位,不如把資金換個「上車盤」來得實際。

一個不好彩,原本階級定位還不差的中產階級,子女人生路走了錯誤方向,可以上流不成,調轉過來變了向下流動也未可料。抉擇能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