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2011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並主持香港大學百週年紀念慶典,引發不少餘波。
討論的範圍包括新聞自由、警方濫權、高等學府尊嚴以至市民參與程度等不同方面。如果從這些角度都看出了當中不少「負面」,似乎和一位國家領導人訪港、兼預計會給香港帶來不少經濟優惠所希望達致的和諧氣氛很不相稱,不用說和李副總理希望來香港「多走走、多看看、多聽聽」的想望很不配合。
揣摩在訪港過程中的嚴格防範是出自中央的示意還是特區政府的自行決策,已沒有甚麼意義,總之香港社會中很多矛盾是給彰顯了,而不是設法去彌縫。
活在還是高度自治下的香港,有些事情是不禁使人寒心的。商業性的電視台的新聞採訪隊無法自由採訪李副總理的訪港過程,警方嚴防記者,某程度到了嚴防滋事者的程度(例如加強搜查,連記者手提袋的暗格都不放過)。大學百週年典禮的會場自然是高度設防的,所有被懷疑滋事者都要隔絕,所以有學生被推撞、被驅趕,甚至有被禁錮在後樓梯中達個多小時。從事後港大校長多次向學生及公眾表示遺憾和致歉,可以使不在現場者事後也知道場面的確處理得很「肉酸」的。
至於有市民在副總理探訪的某私人屋苑,因穿著平反六四襯衫而被無理驅逐,用甚麼進入核心保安區的理由,真令人有為何警權可以這麼樣膨脹的疑惑。
慨嘆香港愈來愈不像樣,在唐英年的「垃圾論」(保安安排違反公民權利和言論自由的說法是垃圾)和曾蔭權的「典範論」(警方處理手法可作世界典範)出街以後,應是香港不少市民認同的事。李副總理想「多走走、多看看、多聽聽」,走過的、看到的、聽到的是經過過濾、篩選、粉飾的場景,無論如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了。
如果連聽到一兩句不中聽的口號、看到一兩幅不中看的標語、思考一兩個難解答的話題都給阻隔了,那如何能看到香港的社會現況?
儘管不少市民對李副總理的政治經歷和管治成績都是比較陌生的,但說是下任總理的熱門人選,和香港的關係也應逐漸增強了。甚麼力量要使香港市民和未來國家領導人多一重不必要的阻隔,令到他所到之處交通癱瘓、居民有家歸不得?甚麼力量要這樣防微杜漸,害怕記者不善意的提問,剝奪了未來總理表現他的機智急才和應變能力?甚麼力量要假設香港有太多搞事份子,連一些和平理性,寄望領導人訪港時在形式上和涵意上「舉欣欣然而相告」、「與民同樂」的良好意願都一概抹煞?
中港關連是日趨密切的。據說教育局很希望學校推行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認為「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元素,通過各學科課程的講授及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和積極態度 ,幫助他們在成長的不同階段,當遇上與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以至世界相關的議題之際,能以此作為判斷的依歸,並勇於承擔和實踐」(摘錄自諮詢文件)。國家副總理來港走了一趟,事情結束後,多聽一眾新聞工作者受到不公平對待的質疑、多聽幾個市民和學生受到粗暴對待的怨憤,有的甚至考慮控告政府違法,旁觀者這樣子的「學習經歷」的確是很「負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