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經武校長好意難圓

25/8/2009 

在香港科技大學擔任校長八年、任內多次獲選為最受歡迎大學校長的朱經武,在離任前對香港政治現況和科學發展說出了不少諍言。說話出自一位來自美國的尖端科學家和卸任大學校長,值得有關方面細加檢討。

朱校長的意見,從經濟多元化到力促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從主政者應聆聽市民意見到市民不應忽略心靈修養等,涉及面不可謂不廣。

朱校長清楚指出特區政府對科研發展支持根本不足,遠遠落後於鄰近地區;政府一直沒有政策支援科研成果商品化,令香港錯失發展高科技良機。部份項目即使得到政府資助,但當局過份著重眼前成果和短期回報,令科研人員感到氣餒。他指出政治領袖最重承擔,不能壓著別人下達命令,也應多聽民意……

大概在香港生活八年,朱校長看得清、說得準,最難得是有學人應有的勇氣:有膽說。換一個角度看,這是活現了他所說(搞政治者應有)的「承擔」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從來沒有科學,也非回歸後(甚至是近八年)所有的現象。朱校長觀察社會的目光銳利,但觀察面或許太多側重在政治現象和高等教育上。如果他對香港中小學教育多些認知,氣餒之心也許更劇。

中小學教育從來沒有培養學童適當的求知和發問的精神。香港重視考試,最好是背誦好教材,平日多做機械化操練,在試場爭取驕人的成績。家長渴望子女成材,無非是能成功考入大學,畢業後找到賺錢的工作。學童經過十多年考試和學業催谷的折磨,即使能成功考進大學,但已感心老力疲,再提不出繼續進修的興趣。最近有人說香港即使是十優狀元,可卻是「三無」—無目標、無理想、無興趣—人士,就是在大學應讀甚麼科也未必能下決定。這是一個頗現實的寫照。

在香港沒有甚麼行業能和地產發展相比。香港的大地產商,在這彈丸之地營生,居然可成世界鉅富,可見盈利之大。地產行業技術性低,可卻賺錢能力最大,有誰會把資源不智地投資在沒有短線利益的事業上?俗諺所云「high tech 『high嘢』,low tech『撈嘢』」,生動而切實。

香港過去也曾有發展高科技的意圖,例如回歸後開發數碼港。這個「港」現在去了那裡?大概只餘萬元一呎的豪宅貝沙灣和出租的商廈—即是拐個彎又成了地產項目—而已。

在董建華執政的年代,接受科技發展顧問田長霖的建議,撥地發展科學園。這片座落馬料水海傍、佔地面積可比一大學校園的偌大土地,多座商廈內裡有多少能和投入資金成比例的科學發展項目,冷清幽靜的環境大概可告知一二。

還是接受現實吧,經濟城市不等同科學城市,我們要的其實不是實踐朱校長(除卻對領導人施政的要求以外)的諍言,而是切切實實的不要把香港人胼手胝足所創造的財富給無心無力者投放到假大空的事務上去。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