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017
三數十年前,讀書也許還是較容易出人頭地的一條路。那時教育沒有現在般普及,大學也只有兩間,能爭到大學學位的都是天之驕子。大學生容易找工作,心頭高的會考慮加入政府,做得10年8年很易高升,各項福利接踵而至。如不,大多數會向專業發展,大機構會吸納很多人,高薪厚職的目標是少不了的。
現在唱這支調子已經較過去難很多了。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市場累積一大群覓食者。各行各業都有人才飽和的趨勢,低職都很難求,平凡人是不敢奢望「高處」了。不知是不是官方的統計,據說1997年大專生平均月薪是11,000元,2015年大學生就業者平均月薪也是11,000元。18年物價樓價升了多少?唯獨是薪金沒有隨著增加,這是供過於求所形成的結果。
現在的職場,有一些很顯著的現象:其一、高職和低職者薪金和權力相差很遠,職位低者要爬上高職位困難很大,不用說未爬到已被「炒魷」的為數不少。
其二、白領和藍領的差距日漸縮窄。過去的白領工作較惹人羨慕,原因是工作環境較佳,升遷較易,而且需要較高學歷者才可勝任。藍領多是勞動階層,憑某一專長糊口,工作較艱辛。現在名為白領,雖也有高學歷,卻過著艱苦日子。工時長、工資低,有些工種據說只有上班時間,沒有(規定的)下班時間。還有白領供應多,站不穩職位者很易被補充,被淘汰者沒有一技之長,要維持生計也不容易。白領精神受盡折磨,其付出的勞力,艱難程度,和藍領不遑多讓。所以過去有大學生索性做巴士車長、賣曲奇,甚至紮鐵。
其三、科技取代原來的人手需求,即是用較少的資源便能提供合理的服務,變相造成行業冗員的增加,也減少某類職位的需求。例如銀行櫃員機取代出納,最近南港島線列車採無人駕駛系統,司機需求也會逐漸減少,甚至被取代。
從這些角度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是不是受到很大的挑戰?
面對這些現實,教育的理念和實踐確實也到了不求變不得的時候。新時代的學習,應重視攫取知識的手段多於知識本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你坐定定在課室聽書,回家努力溫習,只要考試取得好成績,就能一直讀上去,最後當然是憑學歷找到理想的工作、合理的薪酬。但現在資訊爆炸,在電腦世界很易找到你需要的資料,一定要在教室聽書才能學到知識嗎?所以跟得上時代的教師應不局限於傳授知識,而應鼓勵學生去自行發掘知識。現在流行的專題習作,學生能力所及,做出來的報告有時較老師的教材還要優勝。
教學內容也不應被課程緊緊束縛,容許一些自習的空間。比如通識教育科的設計,課程只有大範圍,細節由教師和同學去發掘和填補,答案要求言之成理,培養獨立分析能力,可以說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但能否堅持這樣做,也得由很多外在因素決定。
考試內容也應調節為不重資料的排列和堆砌,容許適度發揮,並加重平常學習的比例。新高中課程採納校本評核為參考數據,原本可減低一試定生死的壓力。但可惜教育官僚因循守舊,校本評核分數要用公開試成績調校,變相消磨學生自習動機,校本評核只成為疊床架屋的學習負累。
一句話,學習應儘量生動活潑,呆頭呆腦的考試機器已不能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學生十年寒窗,總想付出得到合理回報,如果不能或不容易,教育工作者應作清晰啟示,令學子作較適合自己的生涯規劃,知道大學讀不成,也未必等如金屋夢碎,還有很多出身的途徑,可能出路更佳也說不定。
當然教育運作只為教育從業者穩定就業、公開試數據是辦學「成功」的另類佐證,可以向上邀功,當中有很濃重的功利意識、黃金屋並不為受學者營造,這是事物的另一發展方向,哪便不是本文的討論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