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2006
「政治化」,在香港的傳意媒介中是一個富有貶義的詞語。明明是政治人物,討論的也是政治議題,但以「太政治化了」為由迴避討論的事例,所見不鮮。
在教育圈,不少議題滲入了政治色彩,也是日漸顯著的事情。記得上月初,為紓解「教協」舉行反教師工作壓力申訴大會的影響,教統局長李國章提出了改善教師工作環境的「李九招」,李局長更在主要報章發表《莫使教育惹政治塵埃》的文章,作為護航,針對性不可謂不強。
「政治塵埃」
李局長的所謂「政治塵埃」,是指大凡教育政策或措施出籠,「媒體的注意力往往集中於紛爭和對抗」,支援措施「被曲解或解讀為政治讓步」,因而被政客「渾水摸魚」,教育被利用作政治宣傳的工具。
如果認同李局長的觀點,也不妨看看教育問題日趨政治化的緣由,與及把之「還原」成為專業議題的可能方向。
李局長的矛頭,「心水清」的人大概也應知是指「教協」。作為一個擁有最多教育界會員的工會,「教協」不是成為一個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就是成為一個最主要的對抗角色,應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偏偏近年的教育改革,大大加重了教師的角色疑惑或工作負擔,「教協」發起群眾活動,很大程度就成為了這些反抗力量的代理者。由二零零一年的反基準試大遊行,到二零零三年的反縮班殺校大遊行,到近期的反教師工作壓力大遊行,如果這些都被視為對抗性的行為,則對抗性無疑日漸加劇,而其「動員」能量也日漸增強,也可見出教育政策的缺乏協調和認受的危機也是日漸滋長了。
化解「政治化」
不論你形容為「政客渾水摸魚」,或是簡單地就是政治人物爭取選票,在香港的政制設計之下,教育議題「政治化」恐怕是無可避免的。香港的立法會選舉,教育界有一功能議席,這個議席在未有普選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的前提下,還會保留一段日子。過去「教協」會長獲取教育界功能議席沒有難度,可見教育從業員的「民意」投射在「教協」這個兼具政治色彩的角色上,是確保權益的一種方式。
當然,如果你把「政治」理解作「眾人的事」,而教育顯然是「眾人的事」的一個組成部份,那末「政治化」便不應被看作洪水猛獸;「政治化」的優劣判決,便應建基於政策的是否合理和適切的層面上,而非只期流於意識形態的抗衡和封殺了。
近年教育界的幾項主要爭議,專業教師反對基準評核、辦學團體反對《校本條例》、「弱勢校群」反對縮班殺校、普羅教師反對工作量增,每項爭議,都有其深層的背景緣由與(反對者的)角色和前景疑惑,正視問題的肇因,用高明的政治手段協調,說服人們相信教育改革的良好意願,爭取業界群眾的支持,是杜絕和化解教育議題「政治化」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