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習真的這樣難嗎?

27/9/2013

一位小六女學生,先吞服了三十顆止痛藥,繼而從居所十三樓躍下身亡。

不想再提在那一區那一間小學就讀了,免得相關家人師友難堪,總之這樣決絕的尋死,在還不過是小學階段,的確是可惜的。

她就讀的小學的校長對事件感到愕然。她稱這小女孩很有上進心,但非對功課極度緊張。該校每年只有三次考試,平時沒有測驗,只以學生的功課和習作評分,不會給學生很大壓力。是說出實情還是文過飾非,只有那一間學校的師生才能述評。

不用校長解說,香港學生的學習壓力是大的。當然不是每個人受到壓力就要尋死,但人的承受力個個不同,而且也非平日用理性的說話可以抵消過去,積累到一個限度,人是會崩潰的。

分析香港學生學習壓力的沉重,自然有複雜的社會成因,不是這裡可以解釋得透徹的。但我感覺中,香港教育的參與者(也不限止從業者),是共同去泡製這個學習的熱鍋,本來熱鍋就是可以不存在的。

讓學童快樂學習真的這樣難嗎?有人會拿數據出來說明問題。比如說,小學生要爭入英中、英中要維持學校定位、DSE要獲得高水平,才能爭取只有18%的大學學位……這些都是沒錯的。

說來說去就是一個「爭」字。但有沒有想過,很大部份的教育實踐,不用爭也可得到,怎樣爭也得不到,相類似的有些時美好、有些時殘酷的現實是存在的?

要證實上述說法,可看看教育現實。在現今的香港,要有學習能力的學童放棄學習根本是沒可能的。理由之一,學習有成果,是生活滿足的重要泉源。一個學童經常上台領學業成績獎,或常被讚譽品學兼優,光榮感無以上之。只有為讀書而放棄打球游泳玩樂,沒有為打球游泳玩樂而放棄讀書的。理由之二,家長自幼已不斷灌輸「唔讀書就要做粗重嘢」的觀念,學童在這樣子自小到大的恫嚇中成長,那有不認真學習的?理由之三,現在家庭,子女大都一個起兩個止,加上經濟較從前富裕,家長放在子女的心力上較以前多,學童出軌的例子較以前少。

資質稍差而學習落後的,或可將勤補拙,補不來,也沒有甚麼辦法。總之一句話,就是學童質素先天已定,後天要改變,不會完全沒可能,但百分比一定不會很多。

同一種理由,學校定位一早也已定了,除了極少數例外,要學校由很好變成很差,或很差變成很好,也是很難的。

至於入大學的18%,邊緣人物的少數差異或有,但大幅度的改變也不容易出現。

這些數據的基礎下,不是鼓吹不讀書,放棄學習,自由奔放,而是只要學習的機器正常運作,人的潛質正常發揮,有條件、肯付出者得到的成果一定可以保持,失敗者偶一失手,無法完全禁止,但人生何嘗不是有特殊而非人力所能掌握的變數?

所以全港教育機器的構成部份,如果一同把機器的速率放鬆二三十個百分點,得出的成果根本不會有很大的差異。不要以為人家放鬆,你卻全速前進,可以得到很多,歸根究柢的結果不會有大出入。

大躍進時代有「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之類的標語,要學童活得好,就要「香港教育學國際學校」。你試問問國際學校有沒有學習壓力?人家的孩子就會個個不成材嗎?你試問問先進國家的學校有沒有學習壓力?人家的國民就個個是蠢蛋,一事無成嗎?香港不少達官貴人,富裕階級,深明此理,一早便把子女送入此類快樂學習的機構,長大後放洋留學了。

但較為諷刺的是,國際學校好就是好,有識之士都知,但學費昂貴,不是人人負擔得起。這樣說,不用做家課、不經常被測考折磨、不活在教育「壓力煲」中,原來是要用錢買的。難怪香港學校中,上自校長,下至教師,個個高薪人士,不多做點事兒,是愧於承受他們的酬勞的。這,到頭來又要學童來承受當中的苦楚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