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2/2016
甚麼是基礎教育?維基百科的解釋頗為簡明通達:「指人們在現代社會需要接收的基本教育,通常包括正規的小學和中學階段的教育。接受基礎教育是一個人獲得具備現代公民素質的基本必要方式。」
引申來說,筆者認為基礎教育最少應具備下列三項內容:
一、建立知識的基礎,為日後個人求取進一步的學識和興趣技能做基本的準備。基礎教育佔人生階段最早的十多年,用現代人的壽命標準來說,只佔年壽總和約四分之一。完成基礎教育還得面對幾十年的人生,如何令往後的幾十年過得充實有意義,基礎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自然十分重要。由此看來,基礎教育應重啟發不重灌輸,應淺易而不艱深,應全面而不局限,所能發揮的作用才最透徹。
二、要建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和品德修養,因為教育這些內容要由幼小做起,也是所謂現代公民素質的基本內容。
三、要有良好的體魄,才能面對生活的挑戰。所以基礎教育學科課程內容可以輕省就輕省,施教方式要靈活多變,最重要是不作無謂的催谷。多撥時間訓練體能,培養對喜愛運動項目的興趣。
香港的基礎教育能否達到上述三項目標,看看學生眼鏡片的厚度、看看學童書包的重量、看看學校熄燈關門的時間、看看假日學童穿著校服在街上走動的情況就可知一二。
香港學科內容是否艱深或者見仁見智,但處理學習的方式就肯定重量多於重質。學校有無盡的測考和補課,而且一貫極度重視考試的成績。先進國家的教育,重視訓練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自我解難的能力;功課多在學校內完成,「家課」份量少,如需要補課,肯定會被投訴。但香港的學習,「家課」之多之難,迫得人透不過氣,補課更成為常態。家長不會投訴補課,只會投訴沒有補課。
學生處身於課室接受「滿堂灌」,灌完還得處理大量課堂資料,並將之條分縷析,熟讀強記。如何能令學習不生厭,將來還有自我追求知識的興趣——用現在很流行的術語叫「終身學習」——這便不無疑問。
學習既重課程,課程內容又是由小學到中學多次重複「翻炒」,學習成了難以負擔的重載,應沒有太多閒暇再強調甚麼價值教育、品德修為諸如此類。至於體能,看看體育課時之少,學生課餘參與球類活動機會的缺乏,就知這不是香港教育內容的優先項目。難怪中學校運會是強制參加,還有多少「氣氛」;去到大學,運動會參與者零星落索,就知體能訓練從來不是大部份學生的「那杯茶」。
現在還多了學童應付不了學習而自殺的個案,可見問題的惡化和嚴重的程度。教育局面對這些情況,做了甚麼?有,就是提供防止學童自殺約章,要學童簽署,加入不自殺行列,有事可找撒瑪利亞會。最近TSA全面復考,有家長投訴學校可能重新加強操練,教育局也有應對方式,就是要求復考學校簽署不操練約章。
約章是一種承諾,是精神文明的體現,但卻未必敵得過嚴苛和功利的現實。良好的基礎教育,完成的人大概應該活力充沛,躊躇滿志。不良好的基礎教育,完成者應是懨懨無生氣,自覺人生這一個階段是飽受摧殘和折磨,並且知識幻化為重軛,避之唯恐不及。但往後的日子還長啊,如何有意義和有體面地消磨,會是一個很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