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015
農曆新年前特區政府設立創新科技局的建議,在立法會被拉布拖垮,沒法趕及在今個財政年度通過撥款。一般人把爭拗理解為政治鬥爭的結果,平白把一個提升香港競爭力的建議構想否決了。當然亦有人認為新局設立,既未有具體工作議題,也和政府中某些部門的工作疊床架屋,刻意成立,只為擴張政府中「梁粉」的勢力,未必有意提升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
我無意牽涉這些陰謀論的推測了,只想實事求是,看看創新科技發展和香港教育現實的關係。
在現今科技日新月異的社會中,沒有人能對「創新科技」置身事外。能掌握時代脈搏,站在科技發展的前端,甚且在相關項目上加強發展,不止是提升「競爭力」,和整體社會各方面發展相應對,都是有利無害的。換言之,政府有意推動,是好事而非壞事,關鍵是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效益,也包括有沒有適當的客觀條件。
科技發展,不是空口說白話,尤其事涉創新,和教育的關係可說息息相關。香港有這樣的條件嗎?很教人懷疑了。
創新科技是一些高端技能,其發展一定要和基礎教育配合,既培養相關人才,也造就適當的發展土壤。傳統教育的學科,一般分類為文理社商各個項目,科技和理科關係比較密切。簡單的推理:社會愈重視理科,愈能推動科技的發展;愈重視創意思維的培訓,愈能提升社會的創新意識。
但可惜,這兩方面的發展都不是十分理想的。就以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佈的數字為據,2012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共有72,876人報名,在選修科目中,經濟科最多人報考,達21,897人,其次為化學科(17,634人)、企業、會計及財務概論科(17,526人)及生物科(17,463人)。表面上,化學、生物這些傳統被歸納為理科的學科,仍佔有前四個最多選修席位的兩個位置,實際上只佔全部考生的不及四份之一。舊學制中由高中起,被編入理科的學生,為數約佔一半。這些數字的比較,顯示學習理科的人數漸減,逐漸被商科所吸納或取代。
如從學科的編制來說,新高中除了傳統的物理、化學、生物以外,加入了科學(綜合、組合),即合兩個以上學科作為一科,其實是對舊有課程的淺化處理。當然仍有設計與應用科技、資訊與通訊科技這些和「科技」沾上邊兒的學科,但都不過是個別學術部門的應用技術,嚴格來說也不算甚麼科技。
或許是受「搵食」需求影響,現在的學生傾向選修些商科學科,造成學校在學生選科的過程中,經濟商業等學科其門如市,學位供不應求,相反純文純理比較吃虧。至於也講求創意等價值的視覺藝術、音樂等科,更加成為夕陽科目。
姑勿論科技或創新,最需要是課餘的研習和探究。學生在自己有興趣的項目或題材上,自行汲取不同知識或磨練技術,需要有較多時間上的寬裕,容許失敗的嘗試。但新高中學科課時偏長,即使在檢討修訂以後,還比先進教育地區進取。加上現在不少學校,為求公開試取得佳績,採取壓迫性的教學手法,學科著重操練和催谷,正規課堂以外的補課大行其道,根本沒有給予學生學習的餘暇和空間,探求個人興趣的發展。在這種功利的學習模式和運作之下,需要投放較多時間的科技研發和藝術創新項目,肯定沒法有效培養。在基礎教育體制中有諸般的缺失,期望科技和創意等在一個功利的社會中,透過一個政府決策局來推動,而能創造佳績,基本是不設實際的想像。
如果真的有意推動創意科技,在設局的同時,應有較進取的學制的改革設想,讓較多學生選讀科技和創意學科,也讓較多有志之士課餘投入當中,而覺得所花時間和精力得到有效的回報。當然教育部門如何在整個社會崇尚填鴨式教育的同時,如何利用權力把這種學業上的惡習扭轉,讓更多人有更健全的身心來開拓興趣,使有天份的學習者透過適當的精神和體能的投入,爭取應有的成績,能令社會有較多的認同與支援。
沒有在基礎建設上下工夫,以為只用行政手段去推動,就能得到甚麼,好比金字塔沒有基座的建設,而渴求其高和尖一樣的不設實際。如果覺得事情真的就是這樣,那不如坦率承認:香港只是一個商業社會、金融中心,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培訓商業、服務業及各類技術行業的支援人才,社會發展和甚麼創新科技沾不上邊,也不願意投放大量資源,那才來得乾脆和實際。或許,這同時能杜絕陰謀論者這樣那樣的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