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文言文在中文考卷中的位置

15/4/2108

今年DSE中文科考核新加入12篇文言文,放在卷一閱讀理解中,分數佔卷一全卷的30%。

加入12篇文言文,是因為文憑試的中文新課程,自採用以後廣受批評,課程發展議會最後接納建議,在考核中加強文言文學習的元素。

但這樣處理這12篇文言文的考核,卻頗為不倫不類。首先,放在卷一閱讀理解中,未能凸顯12篇文章的重要性。任誰都知道,閱讀理解是考核學生的閱讀能力,考材一般都不會預知。現在有12篇選材,而且事先可以深究,這便不是常規的理解題材了。而今年的試題,也充份顯示這不是閱讀理解,而是課文內容考核。比如要求根據《勸學》「學不可以已」說明不斷學習的好處、據《出師表》討論用人的好處、《青玉案》作者在哪個地方找到心上人和抒述甚麼情懷等,再加上一些篇章字詞的解釋,如果這些都是「閱讀理解」,其體例和另外的70%文白篇章理解便很不調和了。

或許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原先課程設計,稱為「能力導向」,主要要求學生學習應用。所以講讀寫聽樣樣齊,就是不設範文,不想學生對文言文死背硬記。但自課程實施,文言閱讀中需要考核文言篇章,不少考生就栽在這裡,中文科此部份成為「死亡之卷」。業界一直批評,覺得教、學、考難以掌握,局方迫於無奈,才有這緩衝的設計。但12篇放在哪裡?如果太突出,佔分太重,又被覺得是走回頭路,所以唯有含含糊糊,就當作「閱讀理解」算了。

但這樣處理,卻完全無法滿足業界重設範文的要求。首先,佔卷一的30%,即是佔整個中文卷的6-7分,任誰都不會過份重視。如果重設文言範文還有希望考生多注意文言學習的動機,這動機也難得到理想回應。像今年的考核,題目涉及的篇章包括《逍遙遊》、《廉頗藺相如列傳》、《出師表》、《師說》和《六國論》幾課,由於佔分少,來年考生會專攻其他篇章,變相這幾篇也不會深入研習了——當然完全放棄文言範文學習的也會大不乏人。

如果教學和考試最終變成了我「應酬」你,你也「應酬」我,這便會使人覺得不是味兒了。

由此,不能不再認真思考文言文在整個中文學習中所應佔有的位置問題。

前文說過,新課程原先的「能力導向」設計,有理由相信是經過細心思量的。中文課程學習的目標何在?還不是替社會訓練語文人才嗎?香港被稱為一個經濟城市,這城的「中國語文」,如果足夠支持商業活動的運行、足夠被不同機構採納成為普及的溝通語文,只要在運用上不出亂子,也勉強能達標了。君不見政府書信文告,長期都是極低水平的文字,但政府也可以運作百多年,可見大家對「語文」的要求從來不高,也不以缺乏文學素養為忤。如果粗通講讀寫聽,中文科的訓練成果,也就算過得去了。你批評中文課程淪為活像第二語言的學習,但只要夠實用,也很難挑剔了。

這原先都沒有大問題的,但亂子就出現在你平日教學,這麼重視白話文字的講讀寫聽,為何偏要好高騖遠,在公開試考核中加入一至二篇文言篇章,讓考生無從掌握,但卻往往成為考試成敗的主因?如果從開頭就沒有這「死亡之卷」的眾矢之的,中文課程順順利利延續到今天,不用作任何修改也未可料。「能力導向」嘛,你的日常溝通文字,沒有太多文采,沒有飽含國故,只求通順達意,人家也是「收貨」的。你學英語運用,難道也要你粗通莎士比亞,略識英國古典嗎?

當然你會說,既然是中國人,中文也是母語,對文言文沒有基礎知識,怎能接軌幾千年文化?而且文言文也包括很多優美含蓄蘊藉篇章,詩文詞的內容,對提高人文精神很有幫助。但「能力導向」的提出,不也是向著「情意導向」的反面發展嗎?證明「情意」的培育,在新課程設計中即使不是完全放棄,最少也希望略為放寬,不再倚仗些太古舊的東西了。

但新課程考核無端又置入一兩篇文言文的閱讀理解,在完全沒有系統文言訓練的情況下,確令人有措手不及的感覺。於是有人懷緬過去有範文的時代,語文學習有一由古而今的承傳過程,情意的培育不止,還希望有一文化的視野,使未來一代不至於和傳統文化脫節。

如果這說法還有其立足點,怎樣說認真處理範文(尤其文言範文)都有必須。文言範文,要精而多,才能足夠建立語文基礎,才能把人文精神和文化素養融入現實生活中,最起碼文字表達也會較精緻和動人。

這類爭議,其實可總結為兩個不同方向:重視語文其「用」,就從「用」的角度著力,不求高深,也不講內涵怎麼提升了。普通的語文能力,切合普通水平的社會要求,「夠」就可以了。文言當然還可引導學習,但應摒為「課外」,而推介對象是對語文和文化有較高要求和能力者,艱深和與現代脫節的文字,不應出現在沒有足夠學習經驗的公開試考核中。

另一方向卻反其道,要求語文學習不只限於普及,而且要提升,還要讓語文成為古今融和的橋樑——就是像過往般,文言範文是由初中(甚至小學也開始接觸淺易的)開始一直培養和訓練的語文內容。文言學習比例加強,要讓路的當然是日日都講廣東話但卻要在公開試中考的說話和聆聽、與及繁瑣而擾民的校本評核了。

兩個方向都有其背後理念,也各有好處和和側重點,都應好過現在的夾在中間,樣樣都有,樣樣不精,徒具形式,學習效果不易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