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立誠說「煙霞」

3/10/2013

據報道,北京出現霧霾天氣,當局提醒市民不宜出行,但天氣卻害苦了必須出場打球的運動員。正在這種環境下在京出賽的瑞典網球員林德斯泰德(Lindstedt)在網上猛批:「如果晚上用紙巾擦鼻子,紙會變成黑色」,並稱「在這裡根本不能呼吸,來參賽是拿生命來開玩笑」。

中國不少大城市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天子腳下的北京恐怕還要厲害。批評者所提不是外國人的標準,可說是普通一個人的標準。一個地方如果被懷疑為連呼吸也有問題,的確要好好思考原因,並尋求解決方法。

可幸的是,相關報道,還明確指出「北京出現霧霾天氣」。說「霧」也許有點兒美化,但「霾」,查一本普通的學生字典,都會指出是「大氣的一種混濁現象,由天空中懸浮著的大量煙、塵等微粒所造成」。那麼「霧霾」是指污染物充塞於大氣之中,形成一種像「霧」的氛圍,當中的惡劣狀態大概沒有歪曲。

回到香港,在污染嚴重的日子,看看天氣報告,大概都會指空間有「煙霞」。這是天文台規範化的術語,還是故意把現象美化,不指出其實質,應有細心考證的空間。

「煙霞」不同「霧霾」,只能看到其美而非其醜。空氣中為何有「煙霞」,尤其是大暑天時的白天,既不是寒冷冬天的早晨或黃昏,的確使人百思不解。天文觀測都算是科學的一種吧,但為何連一個用詞都這麼不科學?這會產生甚麼樣的教育意義?

我估算有關方面可能是害怕把話題說重了,得罪了污染物的來源地的北方,因而用一個較輕鬆的用詞,免得有人不快。但我真希望我的估算完全出錯,人的心態不會這麼「識做」,連一個實在的用詞都這樣花心思吧?

但我還是記起古人的一句話「修辭立其誠」,一切說法,那管只是一個用詞,都不能沒有誠懇之心,否則對事情不單沒有裨補,反倒有害。

就像污染現象吧,寬厚的人會覺得,中國是一發展中的國家,工業生產會帶來環境污染,但希望假以時日,在國家經濟上軌道時,或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長,也許較能認真處理有關問題,讓國民還有一口正當的空氣可吸。如果是基於這個設想,那多提些「霧霾」而非「煙霞」,人的警惕心或許會重些,問題的解決可能也許會大些。不然,凡事加以隱諱,或怕得罪人而思自我審查,對大局是無所裨助的。

看看詩人聞一多的《死水》:「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作者以醜為美,並不是要曲意奉迎,而是老老實實以文學手法去達到更大的諷喻效果。科學家雖不同文學家,但求真的心態應是一樣的。否則個個曲意逃避,問題只有愈來愈嚴重,為國家和民族帶來的後患也許更大。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