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2007
香港中文大學關注大學發展小組出版了一本論文集,名為《令人頭痛的中文》,主要討論中文大學的教學語言問題。本文並非參與有關題材的討論,只是剽竊題目的概念,移植過來討論香港的語文學習的現象。
處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漩渦中,夾在(文化)理想與(經濟)現實的縫隙下,中文在香港確是令人頭痛的。理由之一:學校學習語言一貫有中英之分。一段很長時間以來,英語學習被抬舉,學子的學校教育,接觸英文與接觸中文的份量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直到今日為止,英語為優越、中文為次等語文仍盤據不少人的思考世界中。理由之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古代語文(文言)份量遠遠超越現代語文(白話)。最理想是文白兼擅,可是現實卻遠離這目標甚遠。理由之三:香港是粵語方言區域,書面語和口頭語的不融和,在運用上時有窒礙障隔。由於傳播上的需要,流暢中文要完全摒絶口語成份,這和語言、書寫習慣又有其相互逕庭之處。
語文是「揾食」工具
自然,一般人是毋須這樣精細分析的。大體經濟城市,需要商業人才,時世所趨,通曉英文可以幫助「揾食」。中文嘛,都是中國人,「求其放心而已」(口語版),差不多就可以了。
大致上,「市場」對中文水平要求是不高的。此所以官府文牘告示,病句錯句屢出。「你曾被通知你的申請已過期」、「隨地吐痰乞人憎,罰款二千有可能」、「牽引你的大型狗隻」之類,幾疑置身語文的蠻荒世界。
在教育現場中,一些不怎麼熟悉教學原理或教學運作的人,意見原來也很有主導趨向的能耐。今時今日大談母語教學的好處,即使不「犯眾怒」,也很「犯眾憎」了。學校只要有未來學習沿用(或轉用)英語的遠景,可以招攬不少家長的憧憬,弱勢學校隨時能從「敗部復活」。家長渴求子女具有充份競爭力,熟悉中英之外,還要講寫流暢普通話,哪普通話教中文又是一種招徠。在縮班殺校的嚴峻環境下,學生是「米飯班主」,家長是「米飯班主」的「班主」,他們的意見是不能輕忽的。
社會不容許創意
今年會考中文科有一個《檸檬茶》的作文題,民間討論的熱點原來集中在題目只得三個字,不合慣常有明明白白的寫作指引的。有教育界人士懷疑這類文題評分欠客觀,有的甚至質疑「依家係考創意定寫作能力?玩得太盡了」。
最近一位智商一百三十七的資優小學生,《創意》的作文題下有這樣的句子:「大學教授到警署自首,因為他認為自己『殺了』學生的創意」,不單不被老師欣賞,反而被指抄文,半年多來飽受針對,變得害怕上學。
在中英兼擅、講寫流暢的訴求下,原來創意、想像力也逐漸成了禁忌。我們的母語,日漸淪喪成了「令人頭痛的中文」。也許大家時刻最惦記的,只是如何掌握熟練的「職業英語」和暢順的「實用中文寫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