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考試內容改革刻不容緩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六日

新高中中國語文課程是指配合新高中學制而制訂的中國語文課程。這個課程的公開考試共分五卷:卷一閱讀理解、卷二作文、卷三聆聽、卷四說話、卷五綜合能力運用。五卷成績再加上校本評核,成為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的整體成績。

這種分卷方式,其實也並不伴隨新高中學制而起。二零零七年的中學會考中國語文科已用這種方式考核,正式的新高中學制要晚兩年才有第一屆學生。這是中文考核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形式是以實用為主,稱為「能力導向」。

不了解中文科教學運作的讀者或者會覺得奇怪,「能力導向」既以訓練學生的能力為主,但能力的培養,不是從天而降,總得有個學習的積累過程。現今三年的高中制,每週總不會少於六至七節的中文課,難道就不斷訓練閱讀理解、作文、聆聽、說話以及綜合能力運用嗎?當然不是了。現在課堂還有課文的教導,課文的編排改變以前以時間為序的排列方式,而採單元教學。每一個單元有一重點,依據這些重點去組織教材。

過去的學習過程,稱為「情意導向」。學習的既是母語,總毋須像學習外文般把語文切割成講、讀、寫、聽幾個部份,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以前的學生,透過範文的誦習,了解名作的思想內涵,在潛移默化之下,語文的技巧也同時學習得到,因為教學材料(亦即是範文)是一種「筌」(學習工具),是要為得「魚」(各種文章技法)而存在的。

但現在只要稍為了解公開試的分卷方式,就知道學生平日上課所學習的範文,到了公開試是完全不考的。中文課學習只重「能力導向」,不論必修選修,「吹水」的說法是「全面而均衡」、「發掘潛能」、「結合日常生活,培養綜合能力」、「品德情意培養、文化熏陶,美化人格」(以上說法均參考中文科課程綱要),老師縱使說得天花龍鳳,到了學生層次,學習實際是漫無準的,上課精神渙散,反正考試不考,對課文自然束書不觀,對待白話文已如是,文言文更遠而避之。「能力」云云,既無所本,更談不上「轉移」。有老師慨嘆學生在某次測考可以拿取高分,某次可能一敗塗地,學生無所適從,對本國語文更易產生疏離感。

比如說,以本文執筆時計,上學期過了將近兩月,又到了慣常舉行的統一測驗了。兩月來的中四中文課教了幾課書,以所用課本內容編排,屈指一算,有林文月的《給母親梳頭髮》、左傳的《曹劌論戰》,一古一今,是學習敘事手法與文章詳略不同的表達技巧的。又有王良和的《山水之間》、柳宗元的《鈷鉧潭西小丘記》,同樣是一古一今,學習如何去描摹景物,掌握動、靜態的描寫,兼揭示幾種不同的描寫方式。文言文選讀了諸葛亮的《出師表》,太傳誦了,想從當中帶出甚麼教育意義,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不用細表了。當然現在要側重的是文言語法的應用。

中四是新高中的第一年,總有些勤懇認真的同學關注自己的學業。測驗到了,自然有人會問:教了這幾課怎樣考?我只能老實地回答,課堂教的課文不會考的,現在中文科主要是考應用。學生一臉狐疑及迷惘,我唯有設法安撫她: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現在的公開試,雖然不考範文,但仍會考寫作,會考閱讀理解,會考綜合與分析。多讀範文,會提升你的理解能力和寫作技巧,始終對考試有幫助。

這樣的答案我其實也有些疑惑的。選來做範文,總有優勝處。課堂花時間講授,為何不設一個學習鞏固過程?何況學生如果知道課堂所學的不會直接考,是否會打擊學習的意欲?面對被考試薰染十多年的學子,總不能故作高調。

設計課程的人總會搬出很多崇高的理念,但所欠缺的或許是實際施教的經驗。何況經驗即使有,也未必會是持續而廣泛的。面對不同類型、不同能力、不同學習動機的學生,卻有共同的各類科目課業繁重的通性,要他們認真處理,沒有什麼迫切性又頗空泛抽象的學習實踐,效益一定會有疑問。

這可不是我個人的教學難題,據聞「中文中學聯會」也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一些有心人設計了一些問卷,向中學中文科主任調查看法,得到的回應,其中一項主流意見是應恢復對範文內容的考核。這類調查結果有沒有交到那個部門,或有沒有得到回應,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要把剛被確立的事情做些那管是很輕微的改動都會很困難的事情。

所以,我願意把問題的改動建議做到最小,讓它所產生的影響最輕微,如果對教與學都能產生實質的幫助,有關的決策者不妨作為參考。

保留卷一閱讀理解和卷二寫作考核。卷三聆聽可以取消,因為卷五綜合能力運用考核慣常都會有聆聽材料,聆聽能力可同時在這部份考核到。卷四說話能力是中文教學界反對甚力的,因為考試的設計勞民傷財,支出多收益少,也建議取消。如果覺得說話能力必須考核,不妨放到校本評核中去。當然放在校本評核不能好像公開試般的高規格,因這會大大增加教師的工作量。說話能力最好用來取代原有的簡短閱讀報告,因這類報告虛應故事者多,學生著實得益少。說話能力若只佔校本評核五份一的分數,工作量可以應付,學生也會因佔分而重視。

取消卷三和卷四,用甚麼來取代?聰明的應該知道我會建議重考範文了。當然考範文又會被課程設計者挑剔是否想重走背誦標準答案的老路?不會的,只要參考現時中國文化科和中國文學科的擬題方式,以重點範文為據,兼考課外篇章,著重學生的認知、分析和推理能力,使語文真能成為學習生活的內涵,而非跑過場的可有可無的教學點綴。

今年會考中文科閱讀理解有一篇題為《自嘲》的文章,內裡包含不少文言,不少考生因文章艱深而束手無策。最近考評局公佈閱卷報告,閱讀理解以九十二分為滿分,考生平均只得三十四點四三分。考評局指考生表達能力不足,審題如瞎子摸象,答題辭不達意,尤其批評考生對文言文認識不足,錯解文意,以致成績低落。這是必然的結果了,因為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本沒有任何誘因去鼓勵多學習範文,尤其多讀古典的文言。

認真考慮吧,否則現在語文教學方式再無休止的被顛覆下去,損失最大的會是一向都被認為語文水平低落的學生,因為他們的語文水平會一直低落下去。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