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夢魘何時了?

8/10/2016

或許世界上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童都沒有學習語言的困擾——在一個地方生活,就用當地慣用的語言學習就是了。偏偏香港可能就是哪百分之一的例外。說的不止是爭議了幾十年的用中文還是英文的教學語言問題了,現在多了一個現象,就是進入國際學校,用全英學習;即使只是直資,也有選讀IB課程的,也都用英語。

國際學校愈開愈多,供不應求,連外籍人士也投訴沒有足夠學位,就知本地人爭相讀國際學校的情況有幾普及了。

香港家長願意子女讀國際學校,自少拋棄學習中文的機會,當然有他們的盤算。讓子女接受優質教育、多結識家境富裕甚至有頭有面的家長、付得起貴價學費,可以自我炫耀……以上理由,可能有當中一個,也可能包含幾個,其輕重配置因人而異,但都面對一個沒有機會用中文學習的現實。

或許有些人覺得,中文是日常講的語文,學生自小在香港長大,識講識聽。至於寫嘛,除了根本覺得不需要之外,即使要,也可請補習、讀中文班,或自小鼓勵閱讀中文書,總之各適其適,沒理由不能學會粗略的中文。

但有這想法的大都太輕視中文了。沒錯,日常都講中文,但讀寫卻是另一回事。沒有人只能聽和講一種語文,不能讀通,更不能書寫,就說自己通曉那種文字。主要原因是中文乃一表意文字,一字一音,方塊書寫,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積累,其艱已經到了一個沒法回頭(即使採用簡化字)的地步。

事情當然得由算倉頡和他的同道人的賬開始的。倉頡和他的同道人「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把一種圖形濃縮成為筆劃,漸漸創製了文字。這種在當時被稱為「天雨粟,馬生角,鬼夜哭」的偉大創製,偏偏走上一條艱難的表意道路。中國人學自己的文字,都是從小由一個一個、一筆一劃學起。一路學習上去,愈來愈碰得多艱難的字,都得一個一個熟習,慢慢運用,直至寫作得心應手為止。  

就拿題目中的「魘」字做例子吧。查字典,這個字在「鬼」部,粵音讀「掩」。《說文解字》:「魘,㝱驚也。从鬼厭。」讀「掩」,就是從「」聲轉化而來,但卻讀「掩」而不讀「」,這是它的規範讀音。一般字典會解釋:魘是睡夢中的驚叫,或夢中覺得被壓住身體不能活動。如果是這樣,它和「壓」又有些關連了,但為何又不讀「壓」呢?這個字據《康熙字典》的寫法是24劃。是,24劃,要一筆一筆寫,位不可轉移,這夠嚇煞外國人了。當然常用的中文字多過24劃實在也不少啊。

單從這一例子可以看到,學中文真是一步一腳印,像慢慢從原始森林走出來一樣。今日如果運用自如地掌握這套語文,從世界人口比來看,應該覺得自己是人上人了。說了這麼多,其實最想說的是,中文一定要自小浸淫,而且要用心學,那真不是請補習老師或讀些中文班可以解決問題的。即使你曾懂,也得不斷接觸應用,丟疏十數年,學了也等於未學。

當然如果決定自小不學中文,真是一種解脫啊,說到底,拼音文字總比表意文字容易掌握。

但現在的實況又不能這樣撇脫,因為丟棄了中文,總得面對將來的謀生問題。過去,只懂英不懂中,可以決志留在外國生活,或索性一家移民外地,從此字作蟹行,告別方塊。但現在外國經濟情況一般不佳,失業率高,加上政治問題,移民之門關得緊緊的。用過去的盤算,成功率已降低,即使你半途出家,在外國留學,學成以後總得乖乖回來碰碰求職運氣。如果在你的履歷上中文完全缺席,你想和很多中英兼擅的本地人、海歸派爭一日的長短,已經沒大可能了。

所以一窩蜂讀國際學校,是沒想這問題,還是山人另有妙計,真不得而知了。但這始終關乎子女一生發展的幸福,不好好盤算,至少得有個合理解釋,那才對得起子女,否則愛你變成害你,就不很好了。

如果不懂中文最後成為夢魘,在未踏上不歸路前認真思考,或許還會來得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