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2006
明年:可選擇不進行評核,或只報分而不計分;零八年:必須報分,但可不計分;零九年:強制要把評核分數計在公開試成績內。這是考試及評核局處理未來三年中英文科「校本評核」的方法,據說是因應多方批評而作出的「讓步」。不即時全面執行,不管是否真的「讓步」,來的始終要來,「觀望」只能是短暫的權利。
「校本評核」,最根本精神是把部份平日學習的考核分數(現在定為15%)計入公開試成績中。「官方」的說法是「減輕學生以一次公開試決定全部學業成績的心理壓力,令學習生活更輕鬆愉快」。這倒沒有甚麼值得非議之處。
學習生活更愉快?
但「校本評核」的運作是頗為複雜的。以中文科為例,評核包括兩方面:閱讀活動佔全科5%,日常課業及其他語文活動佔全科10%。閱讀包括閱讀紀錄和閱讀匯報,比重各半,學生要完成大量書籍閱讀,由老師加以評分。至於日常課業及其他語文活動,則計算相關測驗和活動的成績,容許多種組合。組合方式的變化,恐怕不能在這篇短文的範圍內登錄了。
以上這些學習活動,分數細眉細眼,項目花樣繁多,但因計入公開試成績,師生自然馬虎不得。一個「學習歷程檔案」,跟著學生兩年,說就說是由學生自行貯存資料,加強自我管理意識,但老師怎能掉以輕心?萬一丟失了怎樣?可見壓力是不請自來的。
其實,從事語文教學的人都知道,不論閱讀好,日常課業好,其他語文活動好,究竟有哪樣不是在語文學習生涯中如影隨形的?現在每項要呈交分數,無形中時刻都要加強學習的戒備,做每一樣活動都有預設目標,哪究竟是不是「令學習生活更輕鬆愉快」?
借箸代籌
不過,如果真的造福學童,更繁瑣的工作也值得肩負。但香港中學近四百間,每間有自己的量尺,「躬自薄而厚責於人」,要平衡不同差異,考試及評核局採取了以公開試成績調整校內分數的方法。原先15%已為小數,現在再調來調去,到頭來又是以公開試成績為主導。那末,校內成績的瑣碎評核,以及相關的行政工作,最後是否流於「白做」?
其實,考試及評核局的主要任務是考試及評核,但為推動「校本評核」,卻兼扮演學習推動者的角色了。這個觀點或許不是筆者杜撰的,看看《2008年中國語文科校本評核評分手冊》,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信心」、「重視學習過程」、「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和「鼓勵主動學習」等項,還不吝提點老師要提點學生「多留意日常課業的表現,知所改進」、「端正學生重視日常課業的態度,勤於學習」、「鼓勵他們自我督促,精益求精」等等,是否有些借箸代籌的況味?
「校本評核」或許是外國成功的經驗,但移植香港卻有些扞格不入,因為:外國沒有四十人一班的中學、沒有艱深的雙語學習的要求、沒有繁重的科目課程設計,也沒有視分數如命、錙銖必較、弱肉強食的泛社會功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