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早前在作品中預測,今年7月5日日本將發生大地震。地震引發特大海嘯,將淹沒三分一個日本,連帶亞洲多國都受影響。本文執筆是7月7日,沒有什麼事情發生。

人類對於未發生的事產生好奇,因而用不同方式估算、推測,預言的發佈往往具有市場。

歷史中偉大的預言有很多,不是出於恢奇的幻想,與及信口開河的言論,而是植根於現實的觀察和精密的分析,因而每每應驗。我即時想起的不是克勞格柏克或印度神童阿南德,而是春秋時代吳國宰相伍子胥的預言。

這預言出自臨自殺前伍子胥之口:「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史記.伍子胥列傳》)

這是伍子胥數次拂逆吳王夫差而被猜忌和疏遠之後的事。預言用了憤激的言辭,其實是預判吳國的命運。

伍子胥的判斷神準,不是出於臆測,而是他對政治有深細的觀察與精明的見解。「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句踐食不重味,弔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為吳患」、「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辭詐偽而貪齊⋯⋯願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後將悔之無及」(俱見《伍子胥列傳》)。多番的規諫,換來必死的結局。預言的成真,結果多了幾分晦澀。

浮辭無根的預言,出於商業的操作,未必存心詐偽,最終不能應驗,在世界引起一些哄動,相信的人也應負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