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

從前,這句說話是顛撲不破的硬道理,到了現在卻可堪質疑。

過去追尋知識要靠閱讀,什麼博聞強記是達到學術成功的一種特質。但自從電腦發明了搜㝷引擎,你只須輸入一些關鍵詞,保證相關資料會多到你難以處理。博聞強記還有什麼可矜誇?

電腦搜尋幫助你找到資料,但做分析、研究,以至下結論,都靠你自己,當中還有「你」的存在。但自從發明AI,這種作業生態又改變了。分析、研究,下結論,這些部份可能都不存在了,你只要鍵入你的想法,「成品」很快就在你的眼前。

有人提出過,20年之內很多職業會被AI取代。20年?是否過於樂觀(或悲觀)?取代人類的工作,只要能節省成本,今天已在進行,而且是無時無刻在進行,縱使只應用在社會結構的局部。

上大學是否再沒有用?因為畢業論文可假手機器,只要懂得避過偵測就可以。上大學如果為生計,會選擇容易找職業的學科,醫學、會計、教育、管理⋯⋯。但,這些生計的自留地,沒有人再可保證可以維持多久了。難道為了填飽肚子,個個人都只能做電工師傅、汽車維修技工、水喉匠之類?也不是任何人都有這種天賦本領。

或者說,科學發展只提出方法和過程,不預判結果,也不對結果負責任。怎樣維持社會穩定,怎樣確保人類生計,是政治家、社會學者的範疇。確實是吧。不過,人類自取滅亡,不知久暫,卻可能也走在同一方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