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紂,被認為是歷代差劣的君主之一,他導致商的滅亡。但相距商朝滅亡只有約五百年的子貢,在《論語.子張》中卻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認為,紂沒有像一般人所講的那樣壞,主要是因居於社會的下流,因而所有壞名聲都會歸於他身上。
紂王是有優點的。被讚賞為「實錄」的《史記》稱他「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殷本紀》)
他壞不壞?應該都是很壞的。一般暴君的殘暴荒淫,他一概都有,而且都很極致,因而很有代表性。
但把商代亡國的責任一概歸他,也非公平,因為他的前幾任君主,史書記載不是淫亂就是無道,應該是一個皇朝踏上衰敗的軌道了。
紂是不幸的,歷史的判斷,和各朝的亡國君一樣,承擔了最重的責任。
子貢所說的「君子惡居下流」,最重要的表述是:小心不要變成眾矢之的,否則所有壞事都要歸於你身上。這個理念,用於小的是一種個人生存的智慧,用於大的則是怎樣掌握歷史的話語權。
白居易寫過五首《放言》,其中第三首有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復誰知?」一個人的歷史名聲,確和他的生存環境、機遇,也和他的處事智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