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佳人」

佳人兩個字,可以有個書名號,是杜甫一首詩的詩題。我把它加上引號,就變成杜甫筆下一位獨特的女子。

讀杜甫這詩,可能會對結尾的兩句特別印象深刻。這兩句是「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明明是對一位受人尊重的女子的形象素描,為何最終反為以景結情:在寒冷的天氣下,穿著單薄的衣衫,在日暮時份,獨自倚著高大的竹樹。

有原因的。這個形象,不是一個倔強堅強的女子的本色嗎?天寒時份,理應在家中和家人團聚,做主婦的工作,共渡美好時光。但這個出身良家的佳人,處身一個喪亂時代,家人遭殺戮、丈夫拋新棄舊、自己幽居在空洞的山谷中。但憑著堅毅的意志,獨自頂著生活的壓力,艱苦自持,和濁世對抗。

她一身負起了對黑暗的時代、對涼薄的人情世態抗衡的責任,不亢不卑,凸顯了高尚的情操。「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世俗人情厭惡衰敗人家,萬事就像隨風而轉的燭光),但佳人卻是一道清泉:「在山泉水清」,是「出山泉水濁」的鮮明對比。

佳人不是嬌容玉貌、賢良淑德這個套路,甚至沒有一般俗世美人的愛美。作者突出她「摘花不插髮」,但卻堅持勞動:「牽蘿補茅屋」(牽拉蘿藤修補破屋)、「採柏動盈掬」(採來的柏子滿滿一大掬)。

這個亂世中堅持美好節操的孤獨者,不就是深深打動了大詩人,要為她書寫命途多舛但卻品格高尚形貌的基本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