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夜雨寄北》好在哪裡?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

時。」(《夜雨寄北》)

很多人讀過李商隱這首詩。沒讀過也沒要緊,只要你讀一兩遍,你也會喜歡這首詩。

我不打算花篇幅討論這首詩是為誰而作、在什麼地方、作者什麼年紀時作這些考證的問題了。我只想從這首詩的寫作技巧和絕詩的格律特色去探討詩歌受人喜愛的原因。

詩歌第一句用很直白的語言發出問題,又自問自答。第二句就是給第一句的疑問一個答案。你問我幾時回來,我也不肯定,原因是「巴山夜雨漲秋池」。「巴山夜雨漲秋池」只是一種景觀的描述,但卻成為了答案,箇中的原因,收訊息的人自我解構就好了。也不難,大概是大水阻了歸期之類。

絕詩只有四句,一般稱起承轉合(律詩也是,不過兩句為一單位),在寫作上第三句的「轉」特別重要。這裡由解釋行程突然把話題轉到一個願景:我和你有機會一定要在燭光之下相聚,一齊渡過美好時光。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把巴山夜雨的美好景緻和你分享。

作者寫詩手法獨特,四個句子用了重複的兩個景象(巴山夜雨),但兩個景象又有不同之處。第一個巴山夜雨,把秋池的水也漲滿了,甚至阻碍了我的歸計,有些惱恨。但同一種雨,當我回來時,卻反而成為美好事物的分享,甚至成為和思念的人情意上相連的一條紐帶,成為感情的線索。

詩歌用了最淺白的語言,表達出最深厚的情感。中國詩歌的奇妙,就在這區區28個字的鋪排中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