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香港,建設路遙 -香港文化現象識小錄

上月,政府宣佈委任城大校長張信剛出任文化委員會主席,統籌香港的文化政策。香港素有「文化沙漠」之稱,張校長並不同意,他希望香港保持中西文化交匯點的地位,汲取不同民族文化,使香港能達致成為國際文化中心的使命。

「文化」一詞,泛指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應用在香港,卻偏向於指出其精神文明在意識形態方面的表現一途上。若以此衡量,香港有沒有文化?相信持否定意見的佔大多數。香港文化縱使非完全沒有,可是卻是負面的多,正面的少。

功利的商業文化

香港有的,是功利的商業文化。香港商業蓬勃,識者引以為傲,造就商業文化的出現。然而,商業文化卻是極端功利的。傳媒吹噓的,是「打工皇帝」年入多少,納稅多少;IT人才匱乏,從業者年薪以百萬計;科大講師越洋創業,轉瞬即擁數千萬美元股份。在金錢至上的觀念磨蝕下,傳統文化成了裝點的附庸。你請來書法名家書顏補壁,財金高官喜愛的是大大一個「財」字。基金經理辦公室中,多有「牛熊相爭」之類的警世橫披。報章特刊題辭,官紳名流致賀的一色是電腦排字的陳言套語,連印章也許是街頭印匠的行貨。文化修養云云,要求似乎高一點了。

封閉的教育文化

香港有的是封閉的教育文化。母語教學本可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但從實利角度出發,教育論者卻判定為「死路一條」。背負語文枷鎖,思考還有空間嗎?現今學生缺乏德性以至靈性教化,學校教育欠缺創意思維,學習以應付考試為唯一標的。學生既不熱衷閱讀,也不重視創作,連思考也欠奉,遑論文化素養的累積。於是,高官想象之中,Vivaldi的《The Four Seasons》是「一首好好聽的歌」;城大開設文化科必修課程,不少學生持抗拒態度,這大概只能是文化視野長期受封閉下,學問以實用為依歸的環境薰染下的條件反射了。

低俗的潮流文化

香港有的是低俗的潮流文化。香港報章風格日趨卑下,已是有目共睹。耳濡目染,無日無之,滿眼煽色腥之餘,「風月版」更自成一角了。出奇的是,雕刻作品因裸露致詬,蒙上「不雅」之名,個別部位不吝要加以遮閉,報章此版刊行多時,有關當局現在才發現問題所在?曾幾何時,港產片成為庸俗粗淺的同義詞,現在是庸俗粗淺的「版圖」已由大銀幕拓展至小螢幕,電視歷史劇見證飽受潮流文化污損的「歷史」。一套劇情,大體除角色姓名外,一切都是虛擬的。觀者長期受薰陶,對歷史還能有多少真確的掌握、深情的喜愛?這也難怪,連課程發展署也正謀取消中史科,對商業機構已不能再有所求了。

文化委員會之設,據說特首認為是「任重道遠」的。固然是「任重」了。在香港推廣文化、發展文化,如果不單是在特有階層辦些歌劇、搞些藝術節之類的活動當作酬庸,首要是改善創造文化、孕育文化的環境,文化環境原不是單能用文化「政策」可以改變的。幾時我們的商業文化不再功利、教育文化不再封閉、潮流文化不再低俗,文化香港的建設還是有望的。這有可能嗎?還是正如武俠小說(香港唯一可以生存的文學形式?)作家在論其他議題時所說的–「不必改,無法改,改不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