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的多,還失的多?

西洋畫有一派叫超寫實主義,創作特色是把物象栩栩如生地繪出,遠看和實物、實景一模一樣。

自然有人質疑:這樣繪畫有何意義?你用相機對準景物,一按快門,即時得到想要的。「浪費」了的時間,拿來享受人生——吃喝玩樂、呼朋引類,不是來得有意義嗎?

我不同意。前面所說的繪畫,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一種創作。物象雖然如實鋪排,看似逼真,但始終是一種創造。其間的構圖或設色,可以有個人色彩。而且更重要的,是世間只有一幅,不同攝影底片可以複印多份。

能做這些細緻工作的,一定是畫癡:有天份、有能力、有耐性。技術這麼出神入化,可以想像花了多少磨鍊工夫,相信不會是吃喝玩樂、呼朋引類的一流。

人的一生,得到什麼,取決你的性情天賦,也看你的價值判斷。喜歡吃喝玩樂、呼朋引類,也不是全無「風險」——吃太多「好嘢」,會產生致命疾病;群聚完畢,寂寞更難打發。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我則說:「遺傳基因決定命運」。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在一次行軍中想起從弟馬少游的一番話:「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致求盈餘但自苦矣。」(《後漢書.馬援傳》)能夠衣食無憂,得人稱讚,也都算不錯了,再求盈餘,就是自尋煩惱。有這見解,就是洞明世事的高等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