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

對於施恩、報恩的記述,歷史文獻最少有兩起。

《左傳.宣公二年》記晉大臣趙盾曾於首山打獵,在翳桑住宿。當時有一名叫靈輒的餓人,三日未進食,趙盾贈其糧食,以解其困。後來靈輒做了晉宣公的衛士,在一次刺殺趙盾的行動中倒轉保護了趙盾,自行流亡。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韓信少年時曾在城下垂釣,遇到一位漂母(洗衣的大嬸)。漂母見到韓信飢餓,就把飯給信,韓信答應將來會好好報答恩人。

這兩起事件,施恩者分別是趙盾和漂母,受恩者分別是靈輒和韓信。故事最後當然有不同發展,這裡不詳述了。

想說明的只是:一些人做了些與人為善的事,可能只是極尋常的事,本來沒有指望得到回報,這就是俗語所言「施恩莫望報」。

可是受人恩惠的人,卻慎重得到的禮遇,縱使所得的只是區區小惠,卻想盡辦法報答,也即就是俗語所言「得人恩果千年記」。

人類感情的珍貴之處,就在這些行為小節中顯現出來,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當然會施恩的,受恩會報答的,都會是些善良的人。微絲細節的行為舉措,總好過人類心靈裡的惡念:嫉妬、仇視、毒害、中傷、誣陷⋯⋯,更能彰顯善良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