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清少年夏完淳《弔錢漱廣絕句十八首》(其十五)的「千古文章未盡才」,說盡了人生際遇的辛酸。這裡說的「文章」,是文化事業的統稱。不說文章,說政治、說經濟與及一切社會活動皆可,「未盡才」,就是未能盡顯所長,最後鬱鬱以終了。
這又使人聯想到老掉牙的一種說法:世間是否有懷才不遇這一回事?說有,即是時世太寒涼了,多少有才之人被埋沒。說沒有,即是你不能出頭,不是時不我予,而是你的「才」不夠而已。
不論你傾向那種說法,引起爭論的起源,只不過是「遇」這種人生境況,多少是要倚仗他人,倚仗一種社會機制。舊社會的公侯將相,攀爬得到這個位置,要有英主明君,或要有給你「上位」的背景因素。
現代社會的出人頭地,不管富商鉅賈、政治良才、專業精英,也要有合適的出現和發展的土壤,不是個人的什麼驚世抱負簡單地能夠濟事。
當你還有所求,就有一定的牽累。偉大小說《紅樓夢》的一個主題,就是探討人生的欲望,由欲望而引出人生的苦痛,與及去除此種苦痛的辦法。
看看賈寶玉怎樣看待死,或許還有一定的啟示。「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飛灰——飛灰還不好,灰還有形有跡,還有知識;等我化成一股輕煙,風一吹便散了的時候,你們也管不得我,我也顧不得你們了。」(第十九回)
死都給看破了,還有盡才不盡才的顧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