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商品

早前提及董橋的《小風景》舊書價可賣過萬元,舊書店老闆說「董橋是《小風景》母親,生產出很多好孩兒,卻解釋不了其中一個孩兒特別出眾的原因。」

其實怎會解釋不了?如果董橋真是說過「她若看見,必然動情」的話,這不就是書價炒高的主要原因嗎?

《小風景》收錄了董橋2002年在報章撰寫的專欄文字,文字吸引不用說,書的裝幀也很獨特。硬皮精裝,封面和封底只有簡單的圖案,書名出現在書脊一個藍底盪金邊的方格中,淡素雅緻。短小的文章,文字不用佔據太多版面,讀起來舒暢自如,沒有壓迫感。而最特別的是加插了六十多幅中西名家畫作,就是報章刊印時同時刊出的,全部彩色套印,製作成本已經不菲了。這個組合,看了怎麼不會「必然動情」?

價格飊升,應是「作品」轉變成為「商品」的一個過程,但最原始的還應該有一個優秀「作品」的基礎。作品吸引,才能成為商品,任何投資界的活動都是這樣。

記得很多年前香港也炒起一片曾灶財熱。有專欄作家讚揚曾灶財「書法」作品如何優秀,在拍賣場也曾有過一些哄動。但風氣不能持續,主要還是作品的份量不足——只堪稱裝置,不能稱藝術。

張大千的畫作,拍賣場往往以鉅額成交(2016年《桃源圖》就賣2.4億),你說會是僥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