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春聯、勵志聯、輓聯等,都是對聯家族的成員。楹聯是建築物入口,或大門兩邊所佈置的對聯。這類對聯會把建築物的來歷、特點等來個簡單說明。寫得好的,或有特色的,會成為建築物不能分割的一部份,甚至成為重要的宣傳。比如在昆明有一座大觀樓,門前的一副對聯就很出名,因為它是歷來所見最長的一副對聯。左右對聯每邊各有90字,串起來就像一篇簡短的文章(句子太長了,不錄,有興趣的上網一定找到)。上聯描述大觀樓周圍的景觀,下聯追敍雲南的歷史,把建築物及所在地做了一個很簡要的概括。或許是因為對聯夠長的關係,大觀樓無人不知,連帶昆明也多了一個遊賞的名勝。不少建築物的楹聯,寫得好的都有很好的宣傳作用。而只要建築物一天存在,這種宣傳效果就一天存在。
春聯不是無時無刻展示,可是一年卻有十數天一定會曝光。只要有過新年的習俗,大概春聯就有展示的意義。春聯容許創新,但有些標誌性的春聯,過年一定會給人重溫。例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就是最普及的一副。這副對聯的特點,是很概括地把新年幾種必要的因素串起,而帶來祝福的作用。正因為流行和普及,連帶這對聯的作者(明朝潮洲地區的一位狀元林大欽)也給人「起底」,名字流傳千古。
對聯家族最有作為的應是一般佈置於不同地方的勵志聯了。這類對聯寫作不拘一格,長短自如,也不限制張掛地點,寫字樓、家中、樓臺等,各適其適。最重要是它所帶來的文化訊息,因為它有勵志的成份,所以很容易成為人類生活目標的一種激勵。據說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辦公室有一副左宗棠撰作的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幾句說話,把一個人的處世態度很簡約的概括起來,成為生活的座右銘。
如果覺得這些說話太應世,太實用,少卻些文學意味,又可參考明代洪自誠《菜根譚》的「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些話語記在心頭,當你遇到人生不如意事,保證你能豁然開朗,不被煩惱擾纏,把心思寄託到大自然去。
以前我寫過一篇短文,介紹《一首寫盡人生的「神聯」》,這句聯語是:「若不撇開終是苦╱各能捺住即成名」。為何把它叫做「神聯」?因為只有短短兩個句子,就能把透闢的人生哲理寫盡,讓你知道怎樣去閱覽生活,去趨吉避凶。這個聯語,據說出自清朝某禁煙衙門,如果屬實,「撇開」可能隱喻毒癮,意義會再深一層,哪就把楹聯的形式和勵志聯的內容綜合起來了。
最令人不解的對聯創作就是輓聯。輓聯是一個人死了之後,其他人給他撰寫的紀念作品。這些作品,當然一定是對死者的頌讚,如果講究,會把死者的名字拆開,置於上下兩聯之中,然後用巧妙的思考,把最能概括死者一生成就,或一生做人處事的優點,用整齊的文字形式鋪寫出來。
作者的心思和誠意無疑應該肯定的,但遺憾的是,這種心思和誠意的結晶,一些出自或許真誠的讚美,作者最希望能看到的人,終究是不會看到的。如果當事人看不到,就讓他最親近的親友看看,也不會是不好的事吧。但輓聯張掛的場合和時間,應該會是在殯儀館的靈堂舉行哀悼會之時,這時逝者家人都心懷哀傷,弔唁親友也匆匆致意,那有閒情心思細察輓聯內容?而喪禮結束,靈堂定時交回殯儀館,所有陳設佈置,大抵都會拆毁丟棄了,哪苦心經營的輓聯,儘管怎樣矜才逞博,在世時間可能只得幾天,也不會使人留下甚麼印象,嘔心構寫,是否有些浪費呢?如果為了哀悼死者,大人大量,把撰寫內容寫得過於誇張失實,更變成類似像韓愈所寫的諛墓之文,或會愧煞死者,那又牽涉另一種撰作的忠誠了。
楹聯、春聯、勵志聯,寫得好的,揚名立萬,流傳廣遠,勸世利群,啟迪心靈,不若輓聯曇花一現,寫者用心,觀者無意,有時更助長浪費,不利環保,只能算是對聯家族中最不長進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