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出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從字面的含意看,是指泉水乾涸,變成陸地,兩條小魚彼此用嘴呵出濕氣,用口沫來滋潤對方,使生命維持。這一般被引申指一家人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只為了保住生命。如果再想得浪漫些,一對戀人或夫婦大家面對患難,同心協力共同克服困境,以企待美好的明天。
「不如相忘於江湖」,我在網上的解說中看到了兩種,其一:「此時,兩條魚便不禁緬懷昔日在江河湖水裡各自獨享自由自在快樂的生活。」其二:「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還不如大家找到一條水路,開開心心地回到廣闊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這些解釋加入了太多的個人想像,而共同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和「相忘於江湖」這兩個動作做了有意義的連繫,因而有「緬懷…」或「找到一條水路…」的思想附會。
我認為「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和「相忘於江湖」只是兩個獨立的解說,在文中只起對比的作用,所以兩個概念本無需連繫在一起。
其實把「相濡以沫」賦以美麗的思想,根本也是沒有必要的,嚴格來說只會曲解莊子的原意。
我不妨多抄原文的兩句,讀者或者對說話的內容有更深層的體會:「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原來,最後的兩句才是說話意義的重心,這兩句說出了莊子對人生的看法:堯也好,桀也好,都無須過譽或非議,因為太執著於現實,對個人看透世情沒有太大的幫助。
所以,前面由「泉涸」而引出的事例,只是和這種「化其道」的達觀思想起了對比作用,換言之是把「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看成很無聊的舉措,因為你汲汲於求生,只受造物的愚弄,和魚兒「相忘於江湖」的絕對自由比,境界確有大差別。
如果往下文再看多幾句,視象會更加清晰:「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載我以形」以下的三種設想,就是造物者愚弄人們的種種技倆,只有「息我以死」才是事物的終結,所以歸結出來的人生態度應該就是把握如何「善吾死」。由此看來,「相濡以沫」只是一種牽掛於生、未能曠達面對死亡的徒勞動作而已。
莊子筆下的魚和江湖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最逍遙的魚,莫如《秋水》篇中的魚樂:「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任憑你莊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如何討論,都不能改變魚游從容的自然之樂。「相濡以沫」的魚,相比之下,侷促得太窩囊了,根本不是魚的真性情。江湖呢?意象更清晰的。《逍遙遊》:「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而無所容?」 《大宗師》:「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至樂》:「夫以鳥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山木》:「夫風狐雲豹,棲於深林,伏於岩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饑渴隱約,猶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這些例子中的江湖,都有啟示性的作用,說明大化載物,一任自然,人處江湖之中,便不為物所牽,達逍遙之境。
所以「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只是一種無奈的臨死前的掙扎動作,無益於自由的追尋,莊子刻意描述,當中既有批判,也有取笑。把它看成某種愛情境界的追尋與嚮往,便有些「大相逕庭」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