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育理想,不適宜規劃教育行政

3/6/2014

教育局公布,2014學年由於元朗、觀塘和大埔等共五個校網學位不足,小一每班加派至30人,學校由小班變大班。教育界對此措施咸感不滿,觀塘區學校逾千教師、家長及家教會成員參與聯署,支持維護小班教學,保障學童利益。

可是業界認真的憂慮,卻得來教育局涼薄的回應。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指責「學校明知沒有空置課室仍要求加班,旨在要求增撥資源,若非每班增至30人,難道要學生在廁所上課嗎?」

要澄清的是,小班教學一直是學界爭取,最後得到漸次落實為小學每班派位為25人的政策。政策容許些微的彈性處理,例如學生人數增加,學位不敷供應,於是酌量由25人增至27人,但這只是權宜之策,最終還是25人為短期目標。現在是完全藐視這小班的訴求了,只要今年學生人數增加,便強行把某些區份的人數增至30人,變相把小班的理念推翻了。

常秘的說法是,「明知沒有空置課室仍要求加班」,是「旨在要求增撥資源」,完全否定校方維持教學質素的訴求,抹黑學校只是為爭取資源增加,這是和要求教育質素提高的理念背道而馳的。

再說,「明知沒有空置課室」,不是作為政策局一早便知道的事嗎?教育局掌握升讀小學人數的數據,應對事情有預先的規劃,沒理由在學位不足供應時才倉卒加派。「難道要學生在廁所上課嗎」,真的要問問誰把問題搞成這樣。

25人一班是香港教育發展的重點,最少在目前來說應爭取確立。為行政安排隨便使這個數字消失,香港教學質素不知又要再落後多少年。

僵化與後知後覺的官僚遺害教育,當然不止這一端。上任教育局長孫明揚為解決升中學生人數不足,導致中學面臨嚴峻的殺校危機,推出「自願優化班級結構」政策,所產生的後遺症逐漸浮現。近三年以來,由於學校參與「自願減班」,教學的超額人手得以保留,但由今年起,津貼中學每年要裁減兩位教師(以每年縮一班計),直至六年後共裁減十二人。這個數目,除非同一年期中有足夠教師退休或自願離職,否則學校便要啟動考績與裁員機制,揪出一些原本是常額的教師裁撤,以符教育局的減人要求。

學校為求自保,這幾年已減少聘用常額,而由合約教師代替。裁員的凍結期一過,不要說合約,即是常額也有壓力。一間學校中有教師要爭逐保留職位,教師之間的和諧氣氛一定受打擊。新畢業或年輕而有志從事教育工作者,不只職位不穩定,有的甚至求職無門,教育行業的新老交替過程完全被摧殘,到頭來受害的還是教育專業。

弄得這樣,又是沒有清晰掌握數據,未能預估升中人數劇減而提高警覺,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學位過賸、教師過賸,又不敢按供求關係減少學校與教師數目,弄出個凍結過賸教師六至九年,卻拿新晉教師來犧牲的政策。

「拆彈專家」孫明揚現在是退休享清福了,留下教育職場的爛攤子給教育從業者應付了。這不難不使人想到,沒有教育理想與抱負,只隨便以行政手段來解決教育問題,或者一切都從資源節用為出發點,這樣的人,是否適宜做長遠或高質教育的規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