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013
最近讀到一篇專欄文字,指一間傳銷公司招聘職員,收到不少美國東西兩岸的大學畢業生申請。香港的大學也有,但多是些較低排名的大學,港大、中大、科大便沒有了。主責招聘者由於信件太多,只能選些英文書信寫得流利的申請者安排面試。
傳銷員,俗稱Sales,本來沒有太高的學歷要求。加上職位流動性高,要靠佣金過活,沒有太大的職業保障,這亦是港大、中大、科大學生「唔吼」的原因。
美國東西岸大學畢業生,即使不都是著名大學,但學生回流香港「搵食」,可見外國經濟環境較香港惡劣。
過去家長送子女到外國升學,當然都有一美好意願,畢竟是「飲過洋水」,學術造詣縱使不高,但英文水平大概會較佳。現在和香港較次等大學生爭位,也是自貶身價了。
這些外流學生,從經濟支出來說,可說所費不菲。即使不是由中學讀起,四年大學每年學費連住宿總得三四十萬港元。如果這些學生是由小學起讀香港的國際學校的,整個教育開支更是「襟計」的。
花費鉅大,換來的就只能爭逐一些低級職位,也不保證成功。如果一直讀國際學校,連簡單讀寫中文的能力也不保,則連申請職位的第一步階梯也踏不上,你說是不是始料不及?
如果就像香港普通家庭般,經濟條件不佳,子女只能留港建港。資質高的可以考入政府資助的大學,家境清貧的更可申請貸款。成績不佳,入不了大學的,認命讀些職業訓練局課程,或考些行業需求較高的專業資格,進入行業並不困難。如果「醒目」加勤奮的,做幾年「紅褲子」,也未嘗不能升上較高的管理層職位,一生經濟很受保障。這類學生的相對「投資」,肯定不高,但「回報」卻不低的。
當然傳統思想,「工字不出頭」,「打工仔」而已,為子女前途「負責任」的家長,對此類成長過程大概是嗤之以鼻的。但現實歸現實,美好時光(指小中大學教育過程)十多年容易消逝,轉瞬就要面對殘酷的職場試煉的。一個人的工作壽命有三四十年,較讀書的歲月要多,你珍惜的是前小半部還是後大半部,總不能因應實際世界經濟境況而有所修正。自命經濟環境尚可的家庭,把自小積蓄給子女的三四百萬教育費,拿來買個「上車盤」,即使不投資升值,也可有瓦遮頭,不是較回流還得徬徨生計的優勝嗎?沒辦法,現實如此,要不承認也很困難的。
附記:寫完上文,讀到一本財經雜誌的一篇文章,引述說法如下:「美國紐約市長彭博呼籲年輕人,與其每年幾萬學費上大學,畢業隨時失業,還負上一屁股債,倒不如從事藍領工作如通渠此類難電子化,長做長有,保證過上穩定有工開的生活。」意見和拙文類同,茲附錄以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