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2011
先抄錄一首詩,才再展開討論。
「媽媽 我的壓力好大 一分一秒一嘀嗒
外面的鳥兒早已飛回家
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 我都在家
我在家 不是擺弄芭比娃娃
也不是上遊戲網站4388
而是拿起筆在奧數題上比比畫畫
啊 壓力好大 我真討厭黑板上5678
什麽時候我能給自己放一個假
一株草 和一朵花 我都希望去探索它
啊 壓力好大
我真希望和小伙伴玩娃娃家 你當爸爸 我當媽媽
照顧寶寶直到他長大
時光一天一天被學習打發
學習的內容難度也愈來愈大
媽媽 我想告訴你 長大的我不會沒有出息
不要讓大自然和我沒有關係
給我放個假 好嗎
媽媽 我的壓力真的好大」
不要以為這是甚麼大詩人的作品,這是南京一個十二歲女童月月的訴苦詩。詩是寫給她的「虎媽」,訴說學習的艱辛。
從詩的內容看,也很相信作者會和她的所言一樣:「長大的我不會沒有出息」。因為詩歌技巧挺好,有押韻,有節奏,而且最重要的,有思想,香港十二歲的小孩,能寫得出應屬極少數了。作者能把自己和自由的鳥兒相比,不想終日埋首於學習。她有一般女孩玩洋娃娃的訴求,「照顧寶寶直到他長大」,可見她有善良的心思。她有與大自然接近的欲望,可見她也有純真的本性。可惜這一切本來很易得到的屬於任何童年應有的東西,都成了要鬥爭才可得到的結果了。
內容搬到香港,大眾是不會陌生的,因為大家(包括學童、家長以及所有教育從業者)都似乎同在一個熱鍋中。
教育是不是應該成為一個摧毀兒童心靈的奴役工廠,大家不妨多作討論。父母習慣給子女安排好的前程,好像愈安排得精密和細心,愈能表現出「責任」,可是接受者的真感覺又是另一回事了。
成年人喜歡自創一些術語來麻醉自己。香港教改的推行,拋出樂、善、勇、敢——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口號,豪言新時代的教育要為學生、教師和家長「拆牆鬆綁」。主旋律以外,間歇出現諸如「求學不是求分數」的伴奏,可是現實如何,只要眼目不埋首沙堆中應會知道一二。
現在是受害者的學生用歌唱來起義了,雖然不會有很多人敢於和應。夠嗎?自然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所有關心子女成長的家長,需要教育從業者認真思量,是不是加重學習的壓力,兒童就一定會有好的前程。當然更需要的是社會的良知,真心道出無了期的課業要求,會戕害兒童的心智,令他們長大後對很多事物都失去興趣,甚而謀生能力也受到一定的摧殘。但不要指望太深了,因為家長都很好的,不願意子女因失去名校的就讀權而終日抬不起頭;老師都很忙的,終日用在製作學習筆記和考卷,安排補課的心思已佔去了工作時間的很大部份。
寄望家長也來起義一樣是不設實際的,看看「虎媽」讀完女兒的詩歌的直接反應就可知道:「你寫詩有甚麼用?趕快給我寫數學作業」。
是不是只有東方人的家長才有望子成龍的抱負,也真誠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會為子女好?哪麼先進西方社會的教育都應丟到垃圾桶裡去了。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