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定

5/9/2009

最近平等機會委員會招聘新主席,用以取代聲名狼藉的前任鄧爾邦。有立法會議員質疑,當局已內定由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某副教授兼招生處處長出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林瑞麟指「任何有內定人選的揣測均毫無根據,散播此等言論的人士應提出事實基礎,否則只屬無中生有。」

「事實基礎」,在一個黑箱之中當然是很難提出的。但是否「無中生有」,不須等很久,看看稍後人選和「揣測」是否相同就可知道。我奇怪連某人的姓名及職位都詳列出來,這樣的「無中生有」倒也非常高明。

不要說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就是職位更重要的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上任,也有內定的疑雲。我清楚記得,是在社會有質疑的聲音出現後,才有一個甚麼三人遴選委員會的出現,有關當局甚至發放消息指入圍的候選者多至三十多人,最後是沒有出人意外的由陳君當選。

這是一種很有香港特色的人才選任制度,妄加質疑的不是昧於世情,就是不知輕重。凡有人的地方,就有人脈、就有人際關係。政府拿出來的肥缺,填上去的人選是絕不草率的,否則遇上多幾次私隱專員質疑校本驗毒有沒有侵犯兒童私隱的事例,特區的公信力可真會給搞到「一鑊泡」。

但話得說回頭,內定卻是最合乎行政效益的做法。你捧某人坐上某個位置,即使搞出一套「大龍鳳」—就好像上任平機會主席、旅發局總裁等—給人詬病,都是幾年後的事。「出事」以後,媒介的焦點自會對準在目標人物的身上,當日他(或她)如何跑得出來,已沒有人肯用心去計較。所以,某個時候說「揣測均毫無根據」、「散播無中生有」之類,都沒有甚麼機會成本的。

其實不只人,就是政策,很多時都內定。君不見特區政府成立後,不少策略的定案,異乎殖民時代諮詢來諮詢去的常規,很多時都有快刀斬亂麻的能耐。教育政策中的微調教學語言方案、校本驗毒諸如此類,有多少是出台前經過詳細的諮詢?如果有,就不至於社會論爭激烈,效用揣測莫衷一是。「先定案,後促銷」,異乎「先諮詢,後定案」,是所謂強政勵治。

大概,最極權就是最有效率的行政手段。但作為一個社會事務的旁觀者,我只有一個建議,整個社會已夠虛偽了,如果決定了用某人,只管承認或不承認好了,不要帶人「遊花園」;或者內定了某人就任某職位,還要在報章大賣廣告,好像真要量才而用的款式,既浪費紙張油墨,有礙環保,如果給些不知就裡的人誕生出某些false hope,就可真罪過罪過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