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字學(二)—從「冏」字看到的語文現象

30/1/2010

最近小朋友的文字通訊中流行一個「冏」字。其實我是寫錯的,因為「原版」字的底部還有一橫劃。但有橫劃的字不能在倉頡字庫中找到,唯有找一個近似的頂替。但我覺得用頂替的也沒所謂,因為有沒有底部的橫劃也不影響這字的「創意」,因為這字是要來表達一個人的面容——兩條八字眉加一個張開的口。我是徵詢過「專家」的說法才知道的,這字是象一個人傻戇戇的表情。據說這字的流行,是因為它「得意」。

現在是流行潮語的時代。年輕人用電腦溝通,喜歡自鑄新詞,似乎爭奇好勝已由口頭語伸展到書面字了。

但據字的「創意」,這是一個象形文字,再創造,和文字發展的規律不能說相稱。大家都知漢字創製的法則有六書。象形文字是最原始的造字方式,後來逐漸由獨體的象形孳乳出合體的會意和形聲字。

漢字的發展,要多得形聲字的出現,使字多了一個聲的因素,學起來較容易,也使漢字包含了形、音、義等成份,成為世界獨有的文字。

現在是要談漢字簡化的時代了。簡化的方式有三種:一是精簡字數,二是淘汰異體,三是減省筆劃。

第一種情況是,有些字現代已不通用了,例如「鮒」字,即鯽魚的古稱,現代不用,所以從漢字中廢棄。

第二種情況是,有些字是有異體字,意思一樣,例如「堤」和「隄」,取消後者,以前者為正字,減省字數,減省學習的負荷。

第三種情況很普遍,例如「燈」字減筆為「灯」。

以上的工程有一個意願:漢字太多太難了,簡化了能令學習更容易,對掃除文盲有幫助。胡亂造字,是走在這個良好意願的相反方向上。

還有一點可以提及的,大多數漢字簡化都是形聲的省略,例如上舉的「灯」字,仍保留一個「丁」字的聲符,比較易讀,我看這種方式的簡化最好。

也有簡化字改為會意字的,如「體」字(本為形聲字)作「体」、「塵」字(本為會意字)作「尘」、「淚」字(本為形聲字)作「泪」。但個人認為這並不是理想的簡化方式,因所簡化的字少了一個聲的因素,對學習也是不利的。把字用象形方式簡化,完全是沒有的,因違反了字的發展規律。新「造」的字用這種方式,同樣違反了字的發展規律。

「冏」字的出現,原先起因於「得意」,但討論得學術些,就不很「得意」了。難學的中文平白多了一個既讀不出又違反文字發展規律的「字」,是不值得提倡的。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