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文教普通話

8/1/2008  

    對,沒有寫錯,是「用中文教普通話」,不是「用普通話教中文」。

早前,語文教育常務委員會建議學校起步推動以普通話教中文。委員會撥款二億元供先導的三十所學校申請,有關實踐可作為是否全面推廣作問路的投石。

語常會建議一出,教界回應之聲不鮮。落在學校施政層面,概有山雨欲來之勢:以普通話教中文已擺上日程,是中文教學無可避免的趨勢;中文老師應及早裝備,進修增值,考取基準,以備不時(或許不遠之將來)全面推行之需。筆者見聞所及,已有學校作出相應的條件反射。學校喜歡比較同業步伐,人家既然「先導」,我們無理滯後。何況家長選校,貴校中文科是否已改行普通話施教,也是考慮條件。顧客永遠是對的,不想收生不足,自然要好自為之了。

語常會一錘定音?

但恕筆者駑鈍,居然不知語常會在建制中的確實位置。它是隸屬於教育局,還是一個獨立的權力機構?固然,它的建議一定很受重視的,因為它有公共財政的調撥權。除卻經常在傳媒曝光的來自商界的主席之外,很多人或許不知它還有什麼成員。推動普通話教中文,據說經過跟進的調查研究結果,結論是能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但研究的具體情況如何,結論是否有學術性和公信力,外界也許不甚了了。但它既然有權,或許較準確地說,它的意見通常會被採納,某些建議被推動便有一定的方便。當然辯證地從反面看,卻也同時有一定的危險性。

普通話教中文的爭議也非自今日始,只是語常會建議出籠,讓人重温了一次質疑的意見,例如:不熟習語言妨礙知識的吸收和思維訓練、普通話教中文可提升的是普通話而不是中文、從不使用普通話跟朋友溝通的學生閱讀能力較高、寫作較具創意等。這或許不是真知灼見,但前線專業者的看法未始無參考價值。

進修就能教好普通話嗎?

其實,香港欠缺普通話教中文的人才,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語言的訓練,不能一蹴而就,要一位已屆成年的人進修成能操標準普通話口音的教師,也有相當難度。沒有適當的師資,什麼良好的意願都會是空中樓閣。

但教育界的量尺是寬鬆的。語常會建議的其實只不過是一個試行計劃,試行結果還有待評估。但在學校的施政來說,就是「大勢所趨,無可逃避」了。語常會還肯執著教師的語言基準,但急於上馬的也許認為推動老師接受培訓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家長的意願又是推行的一大動力,但不少家長對教學運作所知不詳,有的更只靠感覺判斷事物。專業的教育從業者要給他們解釋以至「教育」,而非盲從他們的意見,否則嚴肅的教學實踐很易成為某些直覺的實驗場。

用普通話教中文,普通話的水平肯定是會提升的,正如用英語教學,英語肯定會比用中文教學的流暢一樣。但教學目標如果只著眼於提升學童的兩文三語,而非透過不同學科訓練思維、吸收知識、培養追求生活品味的興趣,同樣有其困乏。「普通話」和「中文」,是鏡子的兩面,要照哪面,是否需要一個更嚴肅的研究過程?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