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課程摸石過河

13/2/2007

新的中國語文課程有頗大的改動,而今年是新課程第一屆會考的年份。公開試分五卷,分別是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聆聽能力、說話能力和綜合能力考核。從這個試卷分配看,不同於過往,新課程著重了語文學習的較大範疇,涵蓋了聽、講、讀、寫幾個部份。課程設計者自然有他們一套預設目標,但用實踐來檢驗,目標能否達到,學生語文能力最終是升還是降,是一個頗為嚴肅的課題。

我看到的新課程是有毛病的,較顯著是把學習語文的精力,過量地放在並不那麼適切的地方,相反在教學流程中,卻未能提供豐富紮實的學習材料,使之成為生活語文素材的一部份。如果把語文學習再提升到以德化育或陶冶性情的目標,則更是緣木求魚了。

用非母語方法學中文

從學習過程來說,一個很大的敗筆是用學非母語的方式來學習本國語文。筆者並不否定聽講讀寫幾個部份是提升語文學習的必要元素,但中文既為母語,學生平日用以作為溝通的媒介,聽與講幾乎每日毫不間斷進行,並無必要著意提倡。如果怕學生用廣東口頭語溝通,寫起文章會文白交錯,只要提倡多閱讀、多寫規範中文便可。我們都是在口講廣東話、手寫書面語的學習過程中成長的。先輩的文字工夫並不比後輩遜色,這歸根究柢就是一個如何適當地掌握學習材料以至修辭立誠的問題了。

學習過程採單元教學模式,每個單元有其著重點,用分割教材、古今兼融的方法去彰顯預設目標,只是材料處理的另一方式,本無甚麼值得非議的地方。但最大的缺陷是出現在學習材料缺少了一個深化的過程。

範文學習水過鴨背

新課程是否取消了範文,過去有不少討論。課程設計者並不同意沒有範文,也強調不忽略背誦範文的需求。但說實在的,每篇只擷取其和相關學習目標相適切但零碎的材料,作為寫作手法或修辭技巧資料來學習,學生錐指管窺,目無全牛,哪課文的研習,淪為與坊間修辭語法天書等同之教材。浸淫雖久,卻無法深入語文世界的堂奧,遑論以文學素材作為美化人生、潛移默化之工具。

除非不吃考試煙火,否則考甚麼、怎麼考,總不能迴避的。每次學生問到相關考試內容問題,語文老師大概總不能提出一個明確的考核範圍。都是些零碎的修辭語法的串聯,但學生腹笥空虛,無「料」怎能「綜合運用」?語文學習若淪落到這麼樣的獺祭魚和聚沙不成塔的流程,學習根基如何整固?

現代的學生是聰明的,當然也有點點兒功利。不考不教、不教不考、不考不讀,是多少年積累的金科玉律。像現在般的「綜合能力測試」,放一段錄音,給參考些文字,把材料組織成一篇實用文寫作。學生掌握了這些「趨勢」,只記熟幾款應用文格式便可,反正考試時有一大堆現成材料給「綜合」,平日大可束書不觀了。範文學習給鄙棄傳統學習方式者視為只懂背誦「天書」答案,有那麼的一天,「天書」確是給丟掉了,但語文素養也許會像炫人耳目的七寶樓台般,給拆碎下來了,不成片段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