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2/2018
做現代負責任的家長不是易事,因為大家抱持的信念是「一切為子女好」、「為子女一切好」,可卻不會「為一切子女好」,因為身處一個競爭性的社會,最好是自己子女最叻,永遠壓著別人,所以這麼重視贏在起跑線。
的確,家長大都有一套個人的價值觀,但這些價值觀是否有益於學童,就見仁見智了。
第一種常見的價值觀是覺得英文好勝過一切,從前是重英輕中,現在逐漸更變成用英棄中。過去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英文好自然出路好,很多人都嘗過甜頭。但那個時代大眾還是不排拒中文的,中英兼擅才是出身的保證。所以即使考政府的AO,英文好是必須的,但也都要由通過中學會考開始。現在怎麼了?國際學校其門如市,沒法進入頂級名校的,很多家長都願意送子女進國際學校。讀國際學校是否要放棄中文了?當然是。有些家長總覺得學中文很容易,既然識講,只要有常用詞的基礎,寫出來就是合格的中文了。不然,請個補習老師,或課餘進中文班,中文總會保得住。但中文出名難學,沒有傳統小學逐級而上的根基,根本很難學上去。子女最初或者被迫接受學中文,但筆劃難寫,很快就會放棄,所有的就只有極皮毛的中文知識。
有些家長平日更刻意用英語跟子女溝通,是要做個用英語作母語的人了。本來,你家境富裕,子女將來生計無憂;或拿外國護照,子女長大就決定放洋不歸,讓他們用英棄中沒有所謂。但問題都出在很多人還以香港為家,將來很大可能也會在香港找工作,不懂中文就好像失去一條臂膊,怎去跟中英兼擅者競爭?有些家長繳付昂貴學費,把一注「供樓」錢也進貢優質教育了,將來子女生計也得從頭設想了。但,面對就業以至生活困境的,會是長大了的子女本人,到時才知道父母的價值觀錯誤,都無法「番轉頭」了。
第二種常見的價值觀是專業勝過一切,出人頭地最好成為三師(醫師、律師、會計師),這種思想源遠流長了。過去不報文科,就是鄙棄文科生沒有好出路,這種價值觀當然不是錯誤,但總得要子女可以配合。讀搵錢科目未必每個人有這天賦,子女如果賦性不和父母設想相同,是否太早被設桎梏?很多家長也希望子女投身商界,如能做個金融才俊也可老懷安慰。但社會資源,供求本有定規,多人渴慕成果,自然多人投身競爭。在金錢世界打滾未必就是任何人的志趣,家長很想,設若子女不想,或子女不能,你說怎麼辦?
第三種更常見的價值觀是:小寶是寶貝,父母一家給最好的。什麼是最好的,就學當然是進名校了。進名校要有細緻和精密部署,無疑也有若干數目的成功者。但父母的用心,總也要得到子女相同的能力做配合,子女資質較弱,讀名校也許不是喜事。我曾聽過不少例子,讀名校會讀到看心理醫生的。以前教書時一個經歷:一次中五班的家長日見家長,見一位重讀女生的母親。女生來自地區著名天主教女子英中,她母親說女兒幾年以來讀書都很不開心,壓力很大,有些時間更不願返學。但自從轉到你這學校,女兒變的不少,很喜歡上學,學習態度也變得積極。她母親甚至說:「早知你間學校『咁好』,我升中時就叫她報讀你這間。」這位來自草根階層的母親,說話坦率,反映了她簡單的要求:返學開心就可以了。但我想,不是吧,有地區名校不讀,讀band數這麼低的「這間」?當然我相信她話出真心,因為從前女兒讀書成績「包尾」,但轉了環境卻名列前茅,你說學習態度怎會不轉好?這位女生後來升了中六,高考完更考進了專上學院。隔一年的會考放榜日,她還主動抽時間回校協助支援師弟妹,她的名字現在我還記得。
負責任的家長應該都不喜歡這句話:「愛你變成害你」,但不少家長都從子女很幼年的時候實踐著這句話,雖然她╱他們不知道。「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長養教誨的動機可能是,可價值觀卻未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