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人工貴不貴?

13/8/2017

某報章專欄分析「搵工學科」:文史哲科學地理學新聞學這些科,搵工冇讀會計財務這般易,通常文學院畢業生(做香港教師除外)平均薪金都較低。

這段文字,基本能反映工作實況。「文史哲科學地理新聞」,大概可籠括所有純文純理科了,這些都是難找工、工資低的行業。筆者較有興趣的是:「除教師外,平均薪金都較低」,即是教師薪金是高的了。高,是有實證的。翻查2016年教師薪級表,學位教師由22點的23,970元,可升至最高33點的65,150元。這個數字,和很多私營工作比,數目是高很多的。這亦說明了教師行業即使新職位少,合約教師更常表示遭壓榨,但爭取入職者還是絡繹不絕。

當然要爭論的,薪酬高不高,不是單看數字,還得看其職責,才能看出薪效是否掛鈎。像教師行業,工作量重,而且責任大,很難拿「寫字樓工」來做比。像教改實施以來,似乎很多事情都和教師有關。教師日常課擔沉重,正常課堂之餘,還有無限量的補課。教育工作已不限於授課改卷,還要把學童整全的發展攬上身。又由於出生率下降,就學人數減少,有些學校更面臨生存危機。專業教師工作已不限於教育專業,還要替學校宣傳,參與不同形式的路演,甚至在街上或到人民入境事務署派傳單。很多教師都做到抑鬱,更有教師因而自殺。這樣說,薪酬是高的,但出糧時每張紙幣撕開都見血,實在不宜過於責難挑剔了。

但這有沒有犯上邏輯思考的毛病?因為薪高,所以要在職業上施壓,正規與非正規的工作都要肩負,才能顯出物有所值?要是這樣,不拿這麼高的薪酬,希望換取較有人性的工作環境,可不可以?

當然這個減薪的選項是不應提的,提了出來,或試圖呼籲實踐,肯定要做過街老鼠的。但有沒有辦法,在現存的薪酬架構中,令行業的發展較理性和公平,能提高教學效益,兼能讓教育工作不至成為厭惡性行業?

我想還不是沒有改進的空間吧。首先,在入職的要求上,是否能嚴格一些,讓真正有教育理想或能力的人,嚴肅認真地去肩負這項育人的使命?過去,由於「唔窮唔教學」的思想,加上其他工種還多,教師地位不高,請人不易,因而教師資歷龐雜,有讀土木工程、新聞傳播等,都能找到教職。現在是專科專教了,不是和任教科目配合的學科,已較難入職。這是正路,但「專」的程度,也還有相當空間。例如從那間學府出來、所讀學科修養如何、大學畢業成績如何,始終還會有高下之分。校長招聘教師的條件,如因個人因素或觀感給放鬆了,掌握教師銓敘大權(因用公帑辦學)的教育行政部門也應嚴格把把關,要確保適當的人能在適當的位置上。這樣付出的薪酬較高,才算值得。

其次,教師的升職位,當然要有更合理的斟酌。官校教師有一套較公平的升職機制(年資排先),但落到津貼學校,不少濫權和徇私的情況便出現。有多少沒有個人學養或能力而靠阿諛諂媚「上位」的?也有多少是校長故意任人唯親的?現在津校教師,做滿五年就可升職,高級學位教師起薪是34點的65,740元,這放在任何職業來說,都是很神奇的增長數字了。但這是公帑啊,讓濫竽充數的人獲益,怎麼說都對社會不公。或許怎樣才能勝任「紮職」,見仁見智,但若要求更具說服力,擺脫謀私的猜疑,那不如將升職要求確立為年資最少十年。那也不是什麼過份的要求,能服眾之餘,也減少公帑濫用的可能。

一個專業的機構,如何達到專業的要求,和管理這個專業機構的人的質素有莫大的關係。香港教育走上了一條不正確的高壓和功利之路,就是多了很多不顧專業操守、專業判斷,只一味追求業績、鞏固個人權位的學校管理者。教師「高人工」的背後,造就了很多既得利益者,也製造了很多望(教)門而興嘆的有志者。教師人工貴,若只換來學童成長過程中心靈的受摧殘,你說值得支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