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九斷想

6/1/2009

2009年應是頗有意義的一年。政治上,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經濟上,它紀念改革開放政策邁步了三十週年。中國人喜歡逢十大慶,意味事情特別值得紀念。回到香港教育,確也不簡單。2009年是第一屆新高中制開始的年份,紛擾多年的教學語言政策也有最新的定調,很快就會公佈實施細節。

如果用一對教育眼來觀察,任何事情都可有教育意義的。政治和經濟,牽涉國家的發展,關乎身份的認同,和國民教育息息相關。當然教育制度影響千萬學童,尤不應忽視。面對一個變遷的時代,需要的是有高瞻遠矚的視野,堅持不懈的追索,可是人們的思想行為有沒有適當的裝備?

教育市場化充滿功利意識

新高中制是教育面向新發展很重要的一環。透過學制和課程的改革,期望學生能夠學會學習,在傳統教學模式的知識吸收過程中,加強思辨能力的發展。然而這麼一個企望,套合在現實中卻有些扞格不入。現實是:教學過程重視課程內容的灌輸,重視考試模式的操練,期望公開考試得到佳績,鋪設(學校與個人的)登龍捷徑。在教育市場化的功利世界,人人競逐成績,謀求一個理想的市場定位。不要以為面臨縮班殺校的才要為生存而拚搏,每間學校實際都有一個競爭的目標。在人人渴望多快好省地講求成績畝產的當兒,什麼全人發展只能變成空談。

教學語言的紛擾也不例外。直到今天,有人的目光還是關注於爭逐25%或40%課時實施英語教學有利於招攬較好的學生;抑或擔憂「彈性班」不及「英文班」根正苗紅。過去為了爭取維持英語教學成份、泯去標籤效應,有些人抗拒上落車機制。到得感到微調方案可能製造更多標籤,又寄望政策能推倒重來,甚至不惜恢復採用上落車機制。十年多的時間過去,教學語言的爭逐就如繞著一個又一個的怪圈,目的就為爭取有利於自己學校的定位。而學校教育更重要的一些環節,既非聚焦所在,無可如何停滯不前。例如國民教育內容空疏、品德教育日漸淪喪、體育音樂藝術文化教育長期被忽視,社會整體的綜合的文明程度裹足不前。

缺乏求知的興趣

新近一項國際性評估,香港小四學生的數學成績全球排名第一,然而大多數學童對數學及科學的興趣卻「包尾」。這說明了什麼?幼童習慣接受操練,是以小時了了,然而操練卻操不出創意與求知的精神。到得社會質素需要提升的時候,卻感到「人才」的匱乏。

表面上,香港脫離殖民教育已超過十一年,然而骨子裏有多少是殖民教育的承傳與沿襲,甚或變本加厲,大眾是心知肚明的。這樣好不好?視乎你如何看待教育的實踐,和期盼它能結出什麼樣的果實。如果不把教育重新納入「教育」的正軌,經營學校就像經營中小企一樣的講求業績,「同業」之間互相抄襲奴化教育的本領,恐怕到了2020年的歲首寫教育評論的時候,到底還少不了幾聲嘆息。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