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質素下降的可能源頭

2/11/2010

近年學校運作,崇尚校本經營,這是教育當局放權學校的一個方向。但校本,就正如鐘擺的兩極,可以搖向好的方面,也可以搖向壞的方面。

伴隨校本的出現,理論上學校的組織架構卻沒有太大的改動。除卻官立學校之外,津貼學校仍由不同的辦學團體營辦。學校有校董會之設,隨著《校本條例》的執行,校董會已改為法團校董會,需要肩負法律責任。但法團校董會的組成,除卻個別教師、家長及校友的選舉校董以外,其他成員都屬委任性質,而且和舊的運作一樣,有校政的絕對決定權。法團校董會所引進的選舉成份,人數比例少,沒有投票權,所以對校政只起形式化的監察作用。校董會委任成員的質素提升,和成立法團校董會沒有必然的關係。

這便是問題的核心。一個在專業上沒有明確提升的學校管理架構,但卻賦予較大的行政實權,這可能會是一件頗危險的事情。

過去,透過中央的集體管理,或在政令的推行上有較明確的指導性的情況下,在行政和課程的安排上有較清晰的準則依循。比如說,在《資助則例》的管轄下,常額教師在兩年的試用期滿後,可以得到《資助則例》的保障,沒有被無理解僱或不獲續約的可能。但校本運作,學校對於實缺的聘任,可用合約形式,「試用期」便失去實質的意義。教師職位沒有明確的保障,剝削與壓榨自然存在。教師在不穩定的工作環境下,教學士氣受損,流動性增加。一間學校,如果在新舊學年交替時,長期有十多名教員離職與新聘,你說辦學質素能否明確保持?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校本也不一定是能照顧學生學習利益的靈丹妙藥。例如近年盛行的普通話教中文的安排,設若校長盲從社會需求,得到校董會支持明令執行,對教學生態會帶來甚麼影響?不少嚴肅的學術研究都得到結論,用普通話教中文未必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相反令中文程度不進反退。學生多聽多講普通話的同時,卻令接收與思考能力同時退步。但校本之下,教育局對教師可用普通話施教的能力只有指引,沒有嚴格的監管。學校若好大喜功,聘任教師只對流利普通話有所要求,忽視教師語文修養和能力,偏離教育專業,受損的會是無力抗命的教師,而最終等而下之會是學生。

最近由縮班殺校而引發的小班教學的爭議,教育局堅持維持殺校政策,只容許「自願優化班級結構」,給予學校較大的保留教師酌情權,希望遊說校長接納縮班建議。但業界卻堅持逐步邁向小班教學。校長被威迫利誘推行減班,帶回學校便成為政令,未必和普羅教師意願相符。這樣子不透明的「校本」,最後受損的會是誰?

校本,理論上是賦予權力,依據不同的校情作出行政及教學決定,沒有一統化的僵硬性,對提升質素會有幫助。但大前提是要有一個無私和專業的學校管理層,辦學是依據適當的教學理念,而非社會的功利需求,當然更非偏私的個人或團體利益的想念。

可惜的是,《校本條例》除了對校長的聘任要求加強透明度,較公開、公平和公正選拔適當的人才這些空泛的理念之外,對辦學團體、學校的管理層的專業提升著力不足。在一個教育充滿市場化、縮班殺校的威脅與日俱增的大形勢下,加強學校管理層的自主和自決能力,很容易使學校更朝專權化和非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這是校本的一個可能發展方向。

執掌教育運作的政府部門,除了可為日漸「卸膊」的行政安排而感高興之外,是否還應有一肩負監察教育質素提升的責任在?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