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006
圍繞副學士問題的爭議,很大程度突顯了港人對教育的觀念含混、功利意識嚴重超標。
副學士在香港實行了兩三年,從來就被披上「污名」的。過去有甚麼「教育八萬五」的稱謂;現在是像張文光所說的「質素不保,是假;供過於求,是大;升學樽頸,是空」。很多人批評政府欠缺監管,導致課程「良莠不齊」。
但只要稍為明瞭副學士制度創設的目的或效用,大概也會認同以上這些負面的評論確是有些游談無根的。
副學士未必升大學
副學士是仿傚美國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的設計的。這麼一類的社區學院,提供不同類別的課程:有較具實用性的,方便學生(不限年齡、不限資歷)不斷進修,提升專業技能。另一類則較具學術性,是為未能成功升讀大學的學生另闢出路,作為中學和大學的銜接的過渡性學習階段。修畢課程的學生獲頒Associate Degree。
不知是不是譯名的誤導,普遍香港人認為副學士就是學士的前奏,正如你現在是副經理、副主任,進一步升遷就是經理、主任了。似乎讀完副學士,就一定要升大學,向學士進發,因而副學士銜接大學學位少,便又成為批評的中心了。
香港副學士畢業生,兩年後有三萬二千人,如果全數都能銜接大學,香港大概就成世界首屈一指的教育樂土了,這有可能嗎?
其實,選讀副學士,有些情況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例如,其一、副學士和大學之間有一嚴重的樽頸;其二、副學士一年四萬多元的學費,並不便宜;其三、副學士課程未必及得上專業文憑之類實用,對就業未必能產生即時的幫助;其四、申請就讀副學士的借貸或會成為畢業後的經濟負擔。知道以上情況,你仍然選擇修讀,責任自然是用者自負。事後諸多委曲和埋怨,也不免有些「打死狗講價」的意味。
社會應尊重知識
面對以上各種問題,筆者當然不認為有關當局應熟視無睹,生滅由之。現在政府計劃增加大學銜接學位、放寬自負盈虧副學位課程學生申請政府助學金及貸款準則,以及提供子女就讀免稅額等,紓解問題是走對了方向了。
當然,深入一層次,要進一步釐正的是人們對知識所抱持的態度。副學士無用,或許是吧,但不讀又可做甚麼?讀副學士總比成為「雙失」的「隱閉青年」好吧!副學士不被僱主認可,對就業沒幫助,天曉得?在一個知識型的社會,如果學識經驗不求與時俱進,不要說副學士,博士失業也是常事。在一個傳統反智的社會,人們大抵仍沉浸在像流行歌詞所灌輸的「出左半斤力」,就想「羅番足八兩」的功利意識當中。但如果你相信知識是對未來最好的投資,那末,學歷而非學識壟斷權位的日子大抵是一去不返了—我是這樣子相信的。